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4:26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发展水平 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凸显,“低碳经济”的提出为各国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新思路。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其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到5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省付诸行动,走经济低碳化发展道路。山西省作为我国的资源强省,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能够为各级政府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低碳经济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环境库兹涅茨、系统学、经济外部性、能源学相关理论,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从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个方面研究了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得出其发展存在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不合理、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较高、环境发展水平偏低,科技投入力度不足、治污能力较差四方面的问题,构建了市域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山西2006-2012年市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根据测算结果对山西11个市进行划分,得出山西各地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太原市属于中碳经济,晋城、阳泉、朔州、大同属于中高碳经济,长治、晋中、运城、忻州、吕梁、临汾属于高碳经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人口数、产业结构变动对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变动的影响,得出人均GDP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是运城、忻州、临汾、吕梁,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太原、晋城;单位GDP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是朔州;人口数和产业结构对各个地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都较小。 本文的创新点:构建了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2006-2012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弥补了山西市域低碳经济研究的空白,同时,根据前人对低碳经济研究的等级标准对11个地市进行分类;采用面板模型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人口因素及产业结构变动对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动大小的影响,能够为各市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提供数量化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控制山西省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好地促进山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发展水平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3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9
  • 1.3.3 研究述评19-20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0-21
  • 1.4.1 研究内容20-21
  • 1.4.2 研究方法21
  • 1.5 技术路线21-23
  • 2 相关理论基础23-27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3
  • 2.2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23-24
  • 2.3 系统学理论24-25
  • 2.4 经济外部性理论25
  • 2.5 能源学相关理论25-27
  • 3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7-41
  • 3.1 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27
  • 3.2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7-38
  • 3.2.1 经济子系统现状分析27-29
  • 3.2.2 能源子系统现状分析29-34
  • 3.2.3 环境子系统现状分析34-36
  • 3.2.4 科技子系统现状分析36-38
  • 3.3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38-39
  • 3.3.1 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38
  • 3.3.2 能源结构不合理,温室气体排放较多38-39
  • 3.3.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较高,但环境发展水平偏低39
  • 3.3.4 科技投入力度不足,治污能力较差39
  • 3.4 本章小结39-41
  • 4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41-61
  • 4.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整体构思41
  • 4.2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及模型的构建41-47
  • 4.2.1 构建的意义41
  • 4.2.2 构建的原则41-42
  • 4.2.3 指标体系框架42-43
  • 4.2.4 指标解释说明43-45
  • 4.2.5 评价模型的构建45-47
  • 4.3 统计分析47-59
  • 4.3.1 数据来源47
  • 4.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47-48
  • 4.3.3 指标权重的计算48-52
  • 4.3.4 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52-57
  • 4.3.5 结果分析57-59
  • 4.4 本章小结59-61
  • 5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研究61-69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61-62
  • 5.1.1 指标选取61-62
  • 5.1.2 样本数据选取62
  • 5.2 统计分析62-67
  • 5.2.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62-63
  • 5.2.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63-64
  • 5.2.3 面板模型形式设定的选择64-65
  • 5.2.4 面板模型的估计65-66
  • 5.2.5 结果分析66-67
  • 5.3 本章小结67-69
  • 6 对策建议69-73
  • 6.1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69
  • 6.2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9-70
  • 6.3 发展森林碳汇,增强森林固碳能力70
  • 6.4 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创新低碳技术70-71
  • 6.5 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71
  • 6.6 倡导低碳消费,培养居民低碳消费意识71-73
  • 7 结论及展望73-77
  • 7.1 结论73-74
  • 7.2 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74
  • 7.2.1 所做的主要工作74
  • 7.2.2 创新点74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74-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81-85
  • 致谢85-87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1期

2 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4 袁晓玲;雷厉;仲云云;;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3年01期

5 路正南;杨洋;王健;;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8期

6 仇娟东;赵景峰;吴建树;;基于组合评价法的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孙文生;杨洪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2009年11期



本文编号:841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41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