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足迹测定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0:51
本文关键词:基于碳足迹测定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各国学者积极研究的重要议题。21世纪以来,由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从2011年起便每年发布低碳发展报告蓝皮书。长江经济带贯穿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九省二市,是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建设自2014年起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显示了其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长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等问题对沿江省市乃至全国都意义重大,在迎来发展机遇与环保压力的双重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所面临的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低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同时进一步挖掘长江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梳理文献与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碳足迹与低碳发展水平,提出了从区域和行业两方面对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系统研究的思路,进而收集相关数据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区域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并借助碳足迹相关指标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碳足迹特征与演变规律,考察了不同区域的碳足迹承受情况与碳排放结构差异,摸清长江经济带各地低碳发展水平的整体情况,结果发现碳足迹呈现年均值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增,而年均增速则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且各地的碳足迹强度逐渐呈现逐步收敛的趋势。其次,对传统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拓展得到碳足迹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定义行业碳足迹效应,并对2007年重庆、安徽以及江苏的29个行业的低碳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筛选出各地的碳足迹主导行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不同行业之间的碳足迹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在产业低碳效率方面各有优劣,电热部门是各地碳排放系统的核心部门;再次,利用泰尔指数进一步量化长江经济带人均碳足迹的差异,分析了组间与组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并借助Kaya分解模型考察了三个关键因素:人均GDP、能源强度以及碳足迹系数对差异的贡献情况,发现人均GDP对碳足迹的影响最大,能源强度其次,而碳足迹总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并基于结论,从整体和区域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之后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碳足迹 投入产出 低碳水平 长江经济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绪论9-20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11-12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8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8-19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19-20
- 2 低碳发展水平的理论分析与指标选择20-28
- 2.1 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理论20-23
- 2.2 区域低碳发展水平指标23-25
- 2.3 行业低碳发展水平指标25-26
- 2.4 本章小结26-28
- 3 碳足迹的测算方法及基于泰尔指数的KAYA分解模型28-39
- 3.1 区域碳足迹测算方法28-31
- 3.2 行业碳足迹测算方法31-35
- 3.3 差异测度与基于泰尔指数的KAYA分解模型35-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长江经济带区域低碳发展水平比较研究39-50
- 4.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39-40
- 4.2 碳足迹结果与比较分析40-45
- 4.3 区域碳足迹效率比较分析45-46
- 4.4 区域碳足迹压力比较分析46-48
- 4.5 本章小结48-50
- 5 长江经济带行业低碳发展水平比较研究50-58
- 5.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50-51
- 5.2 行业碳足迹强度与密度差异51-52
- 5.3 行业碳足迹中间效应差异52-53
- 5.4 行业碳足迹终端效应差异53-54
- 5.5 行业碳足迹波及效应与敏感效应差异54-56
- 5.6 碳足迹主导行业比较56
- 5.7 本章小结56-58
- 6 长江经济带区域碳足迹差异性分析58-62
- 6.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58
- 6.2 人均碳足迹差异性分析58-60
- 6.3 人均碳足迹差异因素分析60-61
- 6.4 本章小结61-62
- 7 结论、建议与展望62-66
- 7.1 主要结论62-63
- 7.2 对策建议63-65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71-82
- 致谢82-8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课题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鸿宇;陈贤生;林凯荣;胡安焱;;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2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3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4 朱守先;庄贵阳;;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858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5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