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3:16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摘要】:“影子银行”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后广为人知,这一金融专业新兴词汇近年来活跃于各个学术论坛、研讨会及经济媒体中。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在美国证券化巅峰时期提出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即从事的金融活动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可以进行融资活动也可以提供信用,但不受或较少受银行监管体系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在关注影子银行的时间起点上比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对货币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的影子银行在金融创新、全球化、多元化、综合化经营的共同推动下蓬勃发展。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在2014年的报告,2013年中国在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中所占比例比2007年年底时翻了两番,成为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的全球第三。2014年的《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统计的2013年非传统信贷部分的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约为27万亿元。实际上我国影子银行在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息息相关。中国在最近一次的全球金融海啸时受到的冲击相对不大,部分是因为当时国家为了减小危机的影响,推出了“四万亿”政策刺激国内经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银行储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现象,使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从而倒逼商业银行进行创新。同时,货币的增多激发了企业投资的欲望,但是“四万亿”计划实施三年后政府逐渐开始紧缩银根,对发展过快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正在进行中的房地产项目因资金断裂难以为继。想得到持续经营资金的企业转而借助于影子银行渠道,所以说这一系列的政策变化实际上为影子银行提供了成长的温床。面对当时发生的几起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无法在到期日兑付的事件,以及温州地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人们对影子银行的负面情绪逐渐升温。从根源上看,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资金供求不均衡、传统银行业进行业务创新、居民实行个人的金融否决权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的缺失,这些主要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影子银行在我国迅速扩张。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构成、运行机制等很多方面均与欧美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银证合作理财产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参与机构包括大量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传统商业银行中的某些部门。影子银行替代或补充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将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丰富了资金的供求渠道,有效改善了某些行业和部分企业资金供给不足的发展困境。比如,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影子银行体系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同时也对房地产等受限制的行业提供发展资金,这就影响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政策的实施。由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够全面,但是部分影子银行类的金融产品或者影子银行产品已经具有和“货币”类似的特征,却又在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范围之外,因此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偏离原本目标,传统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何客观看待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发展至今造成的影响是好还是坏?”“怎样能让影子银行去弊存利为实体经济服务,健康的发展?”为了解开这些疑惑,本文在对比整理已有文献给出的影子银行定义后,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其界定,深入探究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原因,详细分析典型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利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两个方面检验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把双刃剑,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既表现了抑制作用,给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时期丰富了金融产品结构、拓宽了投融资渠道,对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稳定的金融发展过程中创新出的产物引起了监管当局的特别关注,早在2011年5月,前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就明确指出,应当将影子银行作为重点防控风险之一。因此根据文章定性定量的分析结果,给影子银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使得我国影子银行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能够呈现出规范健康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影子银行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F1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12-14
- 1.2.1 研究内容12
- 1.2.2 研究方法12-13
- 1.2.3 创新与不足13-14
- 2 影子银行界定与文献综述14-20
- 2.1 影子银行的界定14-17
- 2.2 文献综述17-20
- 3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原因及发展现状20-39
- 3.1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20-26
- 3.1.1 资金供求不均衡20-23
- 3.1.2 银行体系的业务创新23-24
- 3.1.3 居民运用金融否决权24-25
- 3.1.4 监管制度的缺失25-26
- 3.2 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现状26-35
- 3.2.1 银行理财产品26-28
- 3.2.2 委托贷款28-30
- 3.2.3 信托30-31
- 3.2.4 银行体系外部的影子银行31-35
- 3.3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35-39
- 4 中国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39-50
- 4.1 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39-40
- 4.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40
- 4.3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40-50
- 4.3.1 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40-42
- 4.3.2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42-45
- 4.3.3 模型结果分析45-49
- 4.3.4 实证结论49-50
- 5 结论与建议50-54
- 5.1 结论50-51
- 5.2 政策建议51-54
- 5.2.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51-52
- 5.2.2 建立各监管机构相协调的监管模式52
- 5.2.3 建立防火墙,防范风险的传递52-53
- 5.2.4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53
- 5.2.5 建立影子银行系统危机预警机制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浩云;;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沂;;社会融资总量与最优货币政策操作[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3 李将军;;中国信托业的金融逻辑、功能和风险防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4 刘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02期
5 葛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0年07期
6 陈胡青;;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基于2010~2011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892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9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