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3 20:09

  本文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皖江城市带 人力资源 经济发展 耦合度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分工日益的细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始逐渐的变成了人力资源,以前的各种物理资本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根据我国的国情,皖江城市带作为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重点,既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资源,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覆盖了安徽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的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相当的丰富,合理开发和利用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该地区人力资源的作用,对皖江城市带乃至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存在各种问题,比如人力资源质量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合理,人力资源流失情况严重等,使得皖江城市带丰富的人力资源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逐渐被重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通过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关联度耦合模型对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的关联程度,还对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寻求今后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发展的新方式。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对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文章的框架和文章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二章为国内和国外相关的研究,首先介绍国外学者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人力资源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相关研究。其次是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根据搜集到的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对皖江地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目前的情况的分析,找出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发展中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存在的问题。分别是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流动性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皖江地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耦合性的分析,通过构建分析指标,搜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耦合性分析模型对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情况。第五章是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前面的耦合分析以及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来展开的。第六章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耦合情况的关联分析。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人力资源 经济发展 耦合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7;F127;F2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4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10
  • (二) 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的内容和框架10-12
  • 三、研究的方法12-13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3-14
  • 第二章 国内外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14-18
  • 一、国外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14-16
  • 二、国内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6-18
  • (一)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6-18
  •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18-33
  • 一、人力资源总量与经济发展情况分析18-20
  • 二、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20-24
  • 三、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情况分析24-31
  • (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情况分析24-26
  • (二) 性别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26-28
  • (三) 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28-30
  • (四) 城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30-31
  • 四、人力资源的流动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31-33
  •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分析33-40
  • 一、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耦合性评价指标33-34
  • (一) 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指标33-34
  • (二) 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指标34
  • 三、耦合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及模型的建立34-36
  • 四、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的耦合度计算36-37
  • 五、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性结果的分析37-40
  • 第五章 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40-44
  • 一、人力资源质量水平不高40-41
  •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41-43
  • (一)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不合理41
  • (二) 年龄结构不合理41-42
  • (三) 性别结构不合理42
  • (四) 城乡结构不合理42-43
  • 三、人力资源流失严重43-44
  • 第六章 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与建议44-49
  • 一、提高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质量44-45
  • 二、优化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结构45-47
  • (一) 优化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45
  • (二) 优化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45-46
  • (三) 优化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的性别结构46
  • (四) 优化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的城乡结构46-47
  • 三、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53-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恕宏;;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恕宏;陈晓华;;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路径的再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叶尚志;;皖江两岸,前程似锦——皖江城市带开发示范区建设管窥[J];人才开发;2011年03期

4 程霞珍;蒋长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及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董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蒋长流;张欣;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问题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之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伍万云;;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梯度转移研究[J];江淮论坛;2011年05期

9 秦广虎;夏莹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10 张倩;方玲;;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实证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汝幸;;皖江城市带森林碳汇的空间分布[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松;研究贯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工作[N];安庆日报;2009年

2 李国兵;省政协召开座谈会[N];江淮时报;2009年

3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意见[N];巢湖日报;2009年

4 记者 冯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揭牌[N];安徽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陈续 李金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严把“两关”[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葛如江 马姝瑞;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刘行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复[N];证券时报;2010年

8 蔡敏;“皖江城市带”向污染说“不”[N];安徽经济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斌;皖江城市带:明天的“太阳”从这里升起[N];中国工业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吴明 张小梅 张骅;皖江城市带将成新的发展引擎[N];中国企业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立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评价数学模型与实证分析[D];安徽大学;2011年

3 顾成友;皖江城市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4 吴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汪永刚;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及其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6 郭媛媛;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7 于继忠;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效率优化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8 张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李翠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效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欣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7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907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