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碳生产率变化差异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区域碳生产率变化差异成因分析
【摘要】:碳生产率是低碳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其变化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成效的一个很好指标。本文选取八大经济区域2005-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Tapio脱钩指数和LMDI方法研究区域碳生产率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发现: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研究期内碳生产率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区域间差距在拉大;短期内能源效率是影响碳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从长期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是艰巨的任务。未来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共同促进碳生产率提升。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差异性 因素分解 八大经济区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平条件下基于责能指数的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研究”(编号:11YJC790252)
【分类号】:F124.5
【正文快照】: 当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年碳排放总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直面国际压力、实现低碳排放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在协调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碳生产率的增长率成为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1]。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从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2 路正南;杨洋;王健;;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8期
3 姚西龙;于渤;;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碳生产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11期
4 徐大丰;;碳生产率的差异与低碳经济结构调整——基于沪陕投入产出表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5 张丽峰;;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及其内涵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5期
6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7 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市场;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绍云;邱清华;;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低碳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China's Voluntary Mitigation Target and Road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3 陈飞;诸大建;;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4期
4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5 贺胜兵;刘友金;周华蓉;;我国工业碳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6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7 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8 李芬;张建新;于文金;朱凤琴;胡景高;;我国能源消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3期
9 张丽峰;;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与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10 张丽峰;;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芬;于文金;张建新;朱凤琴;胡景高;;我国能源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初探[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2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4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弛;张良;;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芬;张建新;;山西煤炭开采消费与气温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7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8 张俊峰;程龙;董捷;;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因素分解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10 杨丰顺;徐成剑;;武汉市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一清;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高文静;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刘晓;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控制政策的建模和系统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9 刘金花;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经济新区碳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常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欣;低碳经济下辽宁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飞;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杜颖;中国省际碳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马景波;山西省高碳行业的低碳生态工业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唐合龙;基于区域差异的节能减排策略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裴莹;低碳经济下的中国能源企业投资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李志坚;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与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毛永清;中国电力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范爱军;;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模型的非线性关联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2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3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4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5 原毅军;经济增长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06期
6 蔡f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8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9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10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霖;中国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年05期
2 李京文;郑玉歆;;改革与中国生产率的国际研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10期
3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4 阿布拉莫维茨;李必樟;;福利的困境和对生产率的关心[J];上海经济研究;1981年12期
5 古托夫·弗·赫格;何名;;西德的生产率与日本和美国的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1983年03期
6 张德霖;;中国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1990年11期
7 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8 许海平;王岳龙;;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9 宋长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的产业结构变迁与生产率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4期
10 彭文强;赵凯;;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第二十九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解[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4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张文;印度的劳动生产率要低于中国[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高投资率是无法维系的“老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本报记者 宋剑峰;格林斯潘“黔驴技穷” 美经济前景难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国际竞争力比较课题组;最大砝码:宏观经济环境[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嘉佳;中国分行业碳生产率的动态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2 段红玲;我国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度量及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3 宋时达;中日经济高速增长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陶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慧敏;制造业空间集聚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崔虹;中国金融自由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3年
7 石东楠;贸易、创新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D];浙江大学;2004年
8 潘沈仁;FDI、进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9 杨跃峰;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谢菲;金融资源错配的生产率减损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5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915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