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偏向与中国地区经济波动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偏向与中国地区经济波动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进步偏向 经济波动 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摘要】: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技术进步速率上,还可能体现在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上。基于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偏向程度对中国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而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则显著强化了经济波动,即使改变度量经济波动的方式,这一结果也是稳健的。与其相对应的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的技术冲击变量对经济波动反而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短期影响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方向而非速率。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经济波动 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城市间土地财政的竞争外溢与房价的空间传导”(2012M51067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参数估计、设定检验及其应用”(13YJC910003) 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时变系数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理论与应用”(2012LY015)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但是能够平稳的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高速,但也并非是绝对平稳的,如果以真实GDP增长率的波动来衡量我国经济的波动,那么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波动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陈师;赵磊;;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投资专有技术变迁[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3 徐舒;左萌;姜凌;;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4 刘树成;;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新一轮经济周期[J];经济学动态;2009年10期
5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S1期
6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邓明;;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方向[J];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9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10 简泽;技术冲击、资本积累与经济波动——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检验[J];统计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6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章文光;覃朝霞;;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曹景林;李建立;;地方政府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政府管理竞争力数据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6 保建云;;权力租金、寻权与权钱交易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倪子靖;;规制俘获理论的文献综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孙柳媚;王争;;转型时期的税收竞争、地方公共服务与经济表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9 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佳;落后产能的成因研究——土地分成合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瞿梦杰;乡镇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12期
2 陈学彬,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陈乐一;;建国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回眸[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4 陈师;赵磊;;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投资专有技术变迁[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5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6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9 龚刚;Willi Semmler;;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学(季刊);2003年02期
10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人民日报;2003年
2 刘树成;[N];人民日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2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3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4 汤晓章;重视技术进步 做好经济结构调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全球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J];实事求是;2002年01期
6 田素华;论发展中国家跨国介入型技术进步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7 林江,骆俊根;港资对广东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4期
8 刘元庆;黄怡胜;张德勇;;我国技术进步的内外生状况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3期
9 何颖媛;;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玺;王郅强;张勇;;危机后的亚洲:走向转型还是再次崩溃?——基于亚洲特殊技术进步性质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2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3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宗胜;顾颉;;技术进步与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郭晶;;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6 胡玉奎;;经济振兴与技术进步[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7 陈漓高;齐俊妍;;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吴能全;周斌;李辉蛾;;广东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2 文雁兵 陆雪琴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非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扩大收入差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徐杰;对技术进步说不的小镇[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4 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市场换技术”之惑[N];经济观察报;2004年
5 王柯敬 孙国茂;技术进步是国企改革的“助推器”[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6 记者 王建生 记者 吴月辉;格林斯潘: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研究机构:美经济增速已达顶点[N];人民日报;2000年
7 春兰 刘俊兴;技术进步领跑广东经济[N];中国企业报;2003年
8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9 刘伟;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制度创新[N];鞍山日报 ;2007年
10 河北省邯郸市财政局局长 牛金禄;助推技术进步 发展现代产业[N];中国财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4 蔡小慎;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邓海滨;制度安排影响技术进步的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聂红隆;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夏玉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周燕;国际贸易、R&D溢出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樊雪莲;我国技术进步模式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师耀武;对外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陕西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32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93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