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温室效应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它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我国要想发展好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对我国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文献综述;其次笔者就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如低碳经济、技术进步、碳排放等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技术进步对于我国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再次,笔者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我国碳排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文章先构建了我国技术进步发展水平的测算模型,并通过构建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影响的动态门板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模型,对我国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文章总结归纳了研究的结论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第一,通过估算我国碳排放量的情况发现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是碳排放的增长率上看,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另外我国各个地区的碳排放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二,通过动态门板模型的实证发现,碳排放量的滞后一期值、人口规模、人均财富、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这五个变量对于碳排放量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313、0.725、1.389、-0.087和0.237。第三,进一步构建技术进步、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于碳排放以及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当技术进步水平小于门槛值时,能源消耗量变动一个单位时,碳排放量的变动为同向变动,而当技术进步水平大于门槛值时,能源消耗量变动一个单位时,碳排放量的变动为反向变动。这就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对于碳排量的影响由促进逐渐演变为抑制。
【关键词】:技术进步 碳排放 面板门槛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F12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2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0-12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2
- 1.4 创新与不足12-14
- 第2章 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14-19
- 2.1 概念界定14-15
- 2.1.1 技术进步14-15
- 2.1.2 碳排放15
- 2.2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15-18
- 2.2.1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16
- 2.2.2 通过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降低碳排放16-17
- 2.2.3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17
- 2.2.4 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17-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我国技术进步与碳排放的发展现状19-26
- 3.1 我国碳排放量的估算19
- 3.2 我国碳排放的发展现状19-22
- 3.3 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2-25
- 3.3.1 能源消费结构23-24
- 3.3.2 经济发展水平24
- 3.3.3 产业结构24
- 3.3.4 科学技术水平24-25
- 3.4 本章小结25-26
- 第4章 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26-38
- 4.1 技术进步地测算26-27
- 4.2 影响弹性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27-32
- 4.2.1 模型构建27-28
- 4.2.2 实证结果与分析28-32
- 4.3 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32-37
- 4.3.1 模型构建32-34
- 4.3.2 实证结果与分析34-37
- 4.4 本章小结37-38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38-40
- 5.1 结论38
- 5.2 政策建议38-40
- 参考文献40-45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5-46
- 致谢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972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97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