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本文关键词: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2.03.018
第14卷第3期
月3期年6第2012年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14No.3
Jun.2012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李善同1,吴三忙2,何建武1,刘明3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2.中国地质大学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3.清华大学
摘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要:系统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原因。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
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了中国的要素成本等比较优势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紧密结合,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入世前后中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针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存在。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度很高,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的因素,也取决于国际环境。未来1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相比过去
10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
关键词:入世10年;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F752;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12)03-0001-08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
判成为WTO第143个正式成员国。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到2011年12月已有10年时间。入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点;而近10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07年,增长14.2%,最低的是2001年的8.3%,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仅相差5.9个百分点。
(二)入世10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入世10年,中国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出口拉动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2005年跃居第4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2位。同时,10年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3年4.5%增加至2009年的
一、中国入世10年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入世10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中国入世后,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198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其中,第一个10年(1981—
1990年)GDP年均增长9.3%;第二个10年(1991—2000年)GDP年均增长10.4%;第三个10年
(2001—2010年)GDP年均增长10.5%。比较三个10年的经济增速,近10年经济增长最快,比改革开放
12.6%,2001—2009年平均贡献率为14.6%,成为全
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增长贡献国[2]。
(三)入世1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入世10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在进出口贸易、引进国外投资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在贸易规模方面,中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规模从
32年的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前两个10年的
年均经济增速分别高出1.2和0.1个百分点。同时,从经济波动来看,第一个10年中,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增长15.2%,最低的是1990年的
3.8%,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相差了11.4个百分
点;第二个1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增长14.2%,最低的是1999年的7.6%,这10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的差距缩小到6.6个百分
收稿日期:2012-04-18
2001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在
贸易结构方面,入世10年来中国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经历了由扩大到逐步平衡的发
作者简介:李善同(1944—),女,研究员,E-mail:wusanmang@sina.com
·2·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展历程,货物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方面,入世1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入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531.4亿美元,年均增长9.5%,全球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2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同时,利用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1—2010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3.9%上升至
年的27.4%;进口贡献率从2000年的13.5%上升至
2007年的14.6%。2000—2007年间,出口与进口
对GDP总量的平均贡献分别达到23.95%与
14.15%[3]。
(三)入世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各地经济建设热
情高涨,经济开始新一轮上升,当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4.2%。在经过几年艰苦的宏观调控后,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是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国内又陷入内需不足,导致1997年、1998年、1999年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下滑,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7.8%和7.6%。而后中央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摆脱了持续回落状态,进入全面回升阶段,由市场主导的、以消费升级和企业自主投资为基础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步入上升周期。经济处于增长的上升期,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入世前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效率提高
为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入世前中国完成了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加强了行业垄断改革,加快了对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传统垄断行业的改革;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快推进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加快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业的综合改革;加快了行政管理改革,减少和规范了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快了外贸和外汇体制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了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入世前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为入世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五)城市化加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加快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重要战略选择,《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由此,中国城市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城市化加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从供给的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有效提
47.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由2001年74.2%下降至2010年的50.9%。
(四)入世10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入世10年,中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01年中国三次产业构成为14.4∶45.1∶
40.5,2010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0.1∶46.8∶43.1,与2001年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入世10年,中国居民收入迅速提高,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00多美元增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366元增长到2010年的591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
6860元增长到2010年的19109元。
二、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入世后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
入世10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从经济环境来看,虽然世界经济遭受两场危机的侵袭,但总体继续向前发展,世界经济总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2001年为31.29万亿美元,2009年为57.93万亿美元,9年增长逾
85%。从国际贸易来看,2001年全球贸易总量为12.65万亿美元,2009年为25.10万亿美元,9年增
长逾98%。全球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入世后外贸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入世10年来,伴随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全球贸易的加快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人口的增加。在1987—2007年间,随着中国进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中国进出口对GDP总量的贡献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进出口对GDP总量的贡献上升态势更加明显,其中,出口贡献率从2000年的20.6%上升至2007
2012年第3期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3·
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需求角度看,城市化拉动了投资与消费需求。
(六)消费结构的升级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步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200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达到1042美元。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居民对住房、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的需求增加,特别是汽车开始进入家庭。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3之年后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居民家庭,2000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为0.5辆,2003年为1.36辆,到2010年为13.07辆,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市场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由此,汽车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钢铁、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对过去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严重冲击。金融危机既表明美国等国家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也表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由此全球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在供给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并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在需求方面,原来刺激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因素将逐步趋弱,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将调整其消费行为,提高储蓄率,由此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逐步调整,进口需求将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努力稳住外需,积极扩大内需[5]。
第三,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将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如贸易增速放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资本流动放慢;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态度更加谨慎;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难度加大等。由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阶段性调整中。未来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力还在,“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依然在发挥作用,国家干预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但是也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后明显萎缩的国际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尚需时日,国际产能过剩凸显,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
第四,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普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受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价格上涨和西方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做出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领域占得先机。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碳关税等理念和机制,既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有牵制发展中国家的一面。围
三、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
国内外环境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处于再平衡阶段。同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尽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是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区域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使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复苏缓慢,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深度衰退,信贷增长乏力,财政状况恶化,运用信贷和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制约,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4]。
·4·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绕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应对的共识在提高,但在责任义务界定、发展权益维护、转型路径选择、技术资金援助等方面还会长期存在争议[6]。
(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第一,中国将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根据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收入对世界各国的划分方法,世界各国可以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按照这个划分标准未来10年我国将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并不是一帆风顺,将面临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双重产业竞争的压力。一方面是作为竞争对手的低工资水平的贫困国家,他们在成熟产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将对中高收入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作为创新者的发达国家,他们在那些技术变化较快的产业领域中拥有巨大优势,中高收入国家很难同他们竞争[7]。
第二,,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成本将发生重要变化,成本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
首先,劳动力供给将逼近“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减弱。其次,土地要素等成本将快速上升。最后,战略性资源储量(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以及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增长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面临能源供给、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和废气排放环境容量不足的困难[8]。
第三,中国储蓄率可能将逐步回落,“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面临调整。
回顾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储蓄、高投资”带来的资本积累的快速提高和资本的不断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总抚养比的快速上升,高储蓄率可能将逐步回落,过去“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调整。
第四,中国非农产业比重即将超过90%,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压力更加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间转移取得突出成就,2010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已接近90%,基本确定了工业的主导地位。未来非农产业比重增加的幅度有限,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空间较小,中国迫切需要实现非农产业内部,特别是制造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第五,中国城市化仍有较大的空间,但是城镇常住人口即将超过全部人口的50%,城乡关系结构面临重大的转变。
经过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快速增长,2010年已经达到49.6%,但是根据城市化的国际经验,城市化的峰值一般可以达到
65%~80%左右,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城市化仍
有较大的空间,仍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即将超过全部人口的50%,这意味着未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镇社会政策体系、完善城镇治理结构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第六,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紧迫。
当前,中国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与此同时,虽然中国正处于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受发展阶段和政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任务日趋紧迫。
第七,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大。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投资驱动、工业优先”模式在支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能源大量消费和污染排放量的急剧上升,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总规模的扩大,中国淡水、土地、生态环境等不可直接贸易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日益强化,另外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治理方面的责任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一)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情景设计本文设计两种情景以反映未来中国经济可能的发展前景,一种是基准情景(BAU,Businessas
Usual),即未来10年中国经济延续过去的模式发
展;另一种为“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在该情景中,主要关注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公共支出领域、资源
2012年第3期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5·
表1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情景设计
情景类别情景设定
基准情景
1.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外生,采用联合国所做的人口预测;
2.城市化水平及城乡人口外生,2010—20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3.劳动力总量的增长外生,农业土地的供给变化外生;4.各种国内税率保持不变,各种转移支付外生;5.2010—2020年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6.政府消费增长率外生;
7.全要素生产率(TFP)外生,假设2010—202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的基
础逐步降低;
8.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外生;
9.未来10年世界经济保持较长时间低迷,最终逐步恢复
1.推进能源税、环境税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资源税税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10%;
开始征收碳税,税率从10元每吨CO2逐步提高至50元每吨CO2,碳税收入主要用于企业能源效率
改进、高技术行业创新的税收激励;
2010—2020年间能源利用效率平均比基准情景高1个百分点;2.调整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适当减少建设性支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消费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基准情景;
3.加大政府对于教育、医疗及科研及社会福利的投入:
提高政府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转移支付2010—2020年比基准情景提高10%左右;
4.进一步消除劳动力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
2010—2020年城市化率比基准情景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加快城乡劳动力的转移;5.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的分配体系:
提高国有企业回报上缴比重,2010~2020年间逐步提高三成,用于政府公共支出;6.完善服务业规制改革,全面推进增值税扩围,降低服务业税负:
逐步使服务业的税负降低10%;
消除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之间的差异化价格;
7.推进土地、资本等各项要素领域的改革,提高要素利用和配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进步速度:
消除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在土地、资本等要素获取方面的歧视;
整体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比基准情景快0.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的TFP比基准情景快0.6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改革的
情景
环境领域以及服务领域等方面的改革,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措施,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提升经济效率,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能源资源以及服务业发展过于滞后等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模拟结果分析
经济活动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前面提到中国经济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经济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情景。这里我们所采用的分析模型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这一模型是递推动态的,通过求解一系列的静态均衡来模拟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模型的模拟时间段为2011—2020年。
2010—2020年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基准情景
增长率及增长源泉2011—20152016—20202011—2020
表2
GDP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长率
TFP增长率
劳动力资本
TFP
8.50.510.71.90.26.41.97.00.08.51.90.05.11.97.70.29.61.90.15.71.9
数据来源:DRC-CGE模型计算结果。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看,“十二五”至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在于资本积累。资本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十二五”期间,在中
国GDP平均增长的8.5%中,由于投资拉动6.4个百分点,占GDP增速的75%。2016—2020年间,由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小,“十二五”期间劳动力总量上继续增加,2015—2020年间,由于劳动力总量开始达到峰值并开始有所下降,其对
1.基准情景分析
在基准情景的各项设定下,中国今后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
GDP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随着劳动力数量增加和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少,而全要素生
2016—2020年约7.0%左右。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高中教育、表格模板、农林牧渔、自然科学、初中教育、教学研究、出国留学、行业论文、经管营销以及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_李善同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8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9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