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加筋板 数学模型 压电材料 振动主动控制 滑模变结构
【摘要】:加筋板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但能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节省材料,因此,它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飞机舱体及翼面结构。然而,当加筋板结构在使用环境中受到较大外力扰动时,其结构容易产生振动,而较大的振动会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结构的使用寿命,对于加筋板结构的振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加筋板结构振动分析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重要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如:加筋板的振动力学分析、有效的控制算法研究等。本文主要从加筋板结构的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算法在压电加筋板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首先,通过数学的方法对无约束平板和四边固定平板进行建模分析,分析得到的结果与ANSYS分析结果对比表明,数学方法求得的结果能够很好的与软件分析结果相吻合。然后,再在四边固定平板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瑞雷—里兹法求解四边固定加筋板的固有频率,最后,将求得的固有频率与ANSYS及实验分析法求得的加筋板固有频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学模型方法求得的加筋板固有频率也与ANSYS及实验分析法的分析结果相吻合,因此,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加筋板的相关研究中。针对压电加筋板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引入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该算法主要由保证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的等效控制项和不脱离滑模面的切换控制项组成。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加筋板的振动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结合机械振动原理与本实验结构特点,设计了改进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它由等效控制项、切换控制项和趋近项三部分组成。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其对加筋板的振动抑制效果优于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
【关键词】:加筋板 数学模型 压电材料 振动主动控制 滑模变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2
- 1.1 课题来源14
- 1.2 课题研究背景14-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1.3.1 加筋板的结构分析16
- 1.3.2 控制方法16-18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8-22
- 2 加筋板结构的数值分析22-42
- 2.1 非加筋板的模型建立22-26
- 2.2 基于四边固定边界条件下的非加筋板26-33
- 2.3 四边固定的加筋板的固有频率33-41
- 2.3.1 加筋板的固有频率的数学分析33-37
- 2.3.2 ANSYS分析加筋板的固有频率37-38
- 2.3.3 实验法识别加筋板的固有频率38-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3 滑模变结构的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42-64
- 3.1 压电材料的基本特性42-44
- 3.2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44-48
- 3.2.1 滑动模态定义及基本数学表达式44-45
- 3.2.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45-48
- 3.3 基于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仿真48-54
- 3.3.1 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Simulink仿真程序50-52
-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52-54
- 3.4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实验验证54-63
- 3.4.1 实验系统组成55
- 3.4.2 实验原理55-56
- 3.4.3 主要实验装置介绍56-59
- 3.4.4 LabVIEW实验程序设计59-61
- 3.4.5 实验结果分析61-63
- 3.5 本章小结63-64
- 4 基于改进等效滑模变结构的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64-76
- 4.1 改进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64-67
- 4.1.1 原理介绍64-65
- 4.1.2 稳定性证明65-67
- 4.2 改进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仿真67-74
- 4.2.1 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Simulink仿真程序67-69
-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69-72
- 4.2.3 改进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实验验证72-74
- 4.3 本章小结74-76
- 5 结论与展望76-78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76-77
- 5.2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4
- 致谢84-86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玉先,李旦,董申;振动主动控制中的时滞特性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1年03期
2 赖胜,孙德敏,王永;消除溢出不稳定的鲁棒振动主动控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王玲玲,李耀刚,陈冠国;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5年05期
4 陈丽萍;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机械;2005年02期
5 蔺玉辉;靳晓雄;肖勇;;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06年07期
6 马雨雷;童昕;;一种实用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3期
7 魏广威;王汉平;杨鸣;王绍助;王林鹏;;弹性体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J];四川兵工学报;2012年12期
8 张伟中;张斌;伍晓红;孙清;;时滞对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03期
9 马扣根;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一种鲁棒设计方法[J];振动与冲击;1992年04期
10 顾家柳;;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的目的及对策[J];振动与冲击;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平;杨东利;魏燕定;陈子辰;;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A];华东五省振动工程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朱海潮;何琳;姜荣俊;;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3 李凤明;陈照波;黄文虎;;锥壳结构的受迫振动响应分析和振动主动控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清;李鹏;伍晓红;;含时滞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截点法[A];2009全国结构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永志;李明强;王国胜;马小艳;;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时间响应特性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徐志伟;黄雪峰;沈星;;基于压电变压器和压电纤维的飞机垂直尾翼振动主动控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吕秀秀;李凤明;;点阵夹芯复合材料梁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李生权;季宏丽;裘进浩;;基于输出预估自抗扰策略的加筋壁板结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9 罗亚军;谢石林;张希农;;基于多层压电作动器的蜂窝夹层板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赖凌云;王国胜;;基于PCL的振动控制位置优选模块设计及应用[A];江西省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葆;动载体成像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胡红生;移动质量激励梁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嘉全;浮筏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陈玉强;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周星德;柔性框架结构智能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6 高志远;基于前馈与混合自适应算法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7 朱明刚;船用柴油发电机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邓国红;基于压电陶瓷的轿车顶棚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孙红灵;振动主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张春良;微制造平台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俊;机敏约束层阻尼薄板有限元建模及振动主动控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冒森;采用压电叠层作动器驱动的空间桁架振动主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周录军;直升机多频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钱星光;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压电加筋板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建君;压电加筋板结构时滞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彭倩琳;多台铣床和基础耦合振动主动控制的试验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7 顾宝成;在线可配置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小型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高伟;随机参数智能桁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田鹏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杨建波;基于圆形簧片的冲击振动主动控制装置设计及其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6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00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