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机振动系统的自同步过程分析与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振动系统 + 自同步过程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以双机反向回转驱动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将两电机的转速与激振器间的相位差作为指标对双机驱动振动系统的自同步过程进行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对比相位差的变化发现电机部分对自同步过程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激振器部分,最后为振动体部分.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两激振器的初始相位差和两电机的初始转速对实现双机的自同步运动几乎没有影响;在满足同步性条件时,不同供电频率的两电机可以实现同步;当两激振器质量不同时,质量大的激动器相位落后质量小的激动器;当两激振器回转中心至机体质心距离不等时,距离大的激振器相位落后距离小的激振器;可通过调节电机供电频率来减小由电机参数、激振器质量及电机安装位置等内部扰动导致的相位差,使双机实现同步运动.
[Abstract]:The self-synchronization process of the two-machine drive vibration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ested by taking the rotating speed of the two motors and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citers as the index. By comparing the phase differe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motor part has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elf-synchronization process, followed by the exciter part, and finally the vibrating body part.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two exciters and the initial rotational speed of the two motor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self-synchronous motion of the two machines, and when the synchronization condition is satisfied, the two motors with different power supply frequencies can achieve synchronization. When the mass of the two exciters is different, the excitators with large mass lag behind the exciters with small mass, and the excitators with the long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gyration to the center of mass of the body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exciters is not equal to the center of mass of the body. By adjusting the power supply frequency of the motor, the phas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internal disturbances such as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tor, the quality of the exciter and the installation position of the motor can be reduced, so that the synchronous motion of the two machines can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5080)
【分类号】:TH1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本科;高峰;肖苏;;音叉弦线振动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彭程;王永;;振动系统稳定模型的频域辨识[J];振动与冲击;2010年03期
3 王得刚;赵清华;赵春雨;闻邦椿;;同向回转双机驱动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特性[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0年03期
4 张文娟;俞建宁;张建刚;杨留猛;;利用非线性反馈控制一类振动系统的振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01期
5 张浩文;杨志翔;;振动系统的模拟试验和图象分析[J];昆明工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6 陈荣盛 ,陆圣才;振动系统模态分析的频域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1984年05期
7 邵成勋,黄文虎,刘华,赵美德,王德明;振动系统参数识别的三个新方法[J];航空学报;1986年06期
8 胡乾善;;振动系统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改进问题[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9 曹映晖;;台振式小砌块成型机械双轴惯性振动系统特性参数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1986年08期
10 曹映辉;;砌块成型机双轴惯性定向振动系统的同步性及稳定性[J];建筑机械化;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占芳;张凯;颜世军;;关于离心场中振动系统动特性的科氏效应[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2 许伟;曾新吾;龚昌超;孙海洋;;调制气流声源振动系统实验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潘钧俊;罗银淼;车延飞;叶郁文;庄表中;;机电混合振动系统的响应研究[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4 高东红;;用Mathematica软件建立单自由度振动系统[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甘春标;;随机激励下高维振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姣;刘才山;;Bouncing Dimer问题:周期模态的激发和稳定性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新华;王峰;慕琴琴;;基于响应等效准则的振动系统映射关系[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苗同臣;孙利民;;求解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特征值问题的EXCEL方法[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9 孙宜强;冯奇;宋汉文;;随机阻尼Rattling振动系统的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钟学平;叶敏;;基于HBNID的非线性自治系统识别的新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得刚;双机和多机驱动振动系统的若干特殊自同步理论[D];东北大学;2009年
2 秦鹏;基于全柔性串接式振动系统的高精度动不平衡测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共振破碎机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立岩;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非线性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璐;常型振动系统的反谱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毕亚兰;新型超声钻的动力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翟晓洋;汽车车体振动系统的对称性理论研究及数值计算[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洪旭东;多机驱动振动同步系统精细化建模及动力学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刘丹;双机驱动平面双质体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李舒;振动系统响应序列复杂度分析及与动态特性参数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9 吕良;四电机驱动振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仿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苏芳;柔性联轴器对振动系统动态响应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1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88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