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镁合金纳米多层膜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2:27
【摘要】:近年来,镁基非晶合金因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极限以及较强的玻璃形成能力等独特的力学性能成为全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然而,其类似于脆性材料的力学行为严重限制了它在航空航天、电子、国防和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镁基非晶合金的塑性,是使得它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众所周知,剪切带的形核与快速扩展是造成镁基非晶合金低塑性和脆性断裂的主要原因。因此,阻碍剪切带的快速扩展是提高塑性的有效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以镁基非晶合金为基体,我们在本文中提出了构建两种不同多层膜样品的思想,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在拉伸载荷下影响多层膜力学行为的相关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层厚度和纵横比等对非晶/晶体MgAl/Mg纳米多层膜(NACMs)的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层厚度的增加,NACMs的塑性变形模式由以交叉广义剪切带为主的变形最终转变为以单剪切带为主的变形。由于晶体相,非晶相以及非晶/晶体界面(ACIs)的耦合作用,多层膜(中间层厚度)发生变形,被视为过渡阶段。结果也显示,无论层厚度如何变化,NACMs的峰值应力均大于大块非晶的峰值应力,这是由于强晶相的增加和ACIs的强化作用所致。结果还指出通过选择合适的层厚度,可以有效地提高NACMs的塑性和强度。此外,本文还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了NACMs的变形行为。(2)研究了层厚度和类流动缺陷浓度(AFDC)对非晶/非晶(A1/A2)纳米多层膜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层厚度较小时(从1.8到8.5 nm),对于任意给定的层厚度,随着AFDC的增加,A1/A2纳米多层膜的塑性变形由“剪切局部化”向“均匀变形”模式演变,最终再次发生“剪切局部化”的变形。与大块非晶相比,具有最佳AFDC的A1/A2纳米多层膜均匀变形,实现了高强度和高塑性的完美结合。此外,对于每个层厚度下的样品,总是可以找到最佳的AFDC,并且随层厚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层厚度较大时(13.0和25.0 nm),无论AFDC如何变化,对于确定的层厚度,最佳AFDC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塑性变形行为被局限在A1软相层,导致强烈的剪切局部化,塑性降低。
【图文】:

示意图,截断半径,示意图,系综


图 2-1 截断半径法示意图。模拟,必然是在特定的系综下实行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就算处于置和速度的不断变化。以系综为起条件的约束下分成以下几类:VE)micro-canonical ensemble,缩写为 NV N 个颗粒处于体积 V 的盒子中并且总 P 可以在某个平均值附近波动并保持候我们可以先假定给出一个能量值来说,可以通过标度速度来调整能够的时间建立新的平衡。T)nical ensemble,缩写为 NVT,是最普

示意图,周期性边界条件,示意图,元胞


把它放置在一个立方体盒子里,形成模拟系统,则完全不同,差别较大。这将导致表面效应的产生,继而进BCs 的引入彻底消除了这种不良影响,并同时实现了构造大体积的 MD 模拟系统。这意味着我们将使用单胞简化处于模拟大块固体(相对于粒子尺度是无限大的)或液体时为中心,在三维空间中,基本元胞重复出现以形成无限大基本元胞内的原子运动是最关键的,该元胞内的原子如何也以相同的方式运动。正如图 2-2 所示,正中间的基本元带有数字的圆圈代表原子,其他元胞区域为基本元胞的复离开元胞区域并进入 C 元胞时,该原子将在整个点格上移中心元胞,其他元胞也是如此,元胞内的原子数始终保持度恒定,这才能符合实际状况。在实际的三维体系中(三加周期性边界条件,需考虑研究对象维度等多个方面。也向都必须使用 PBCs 条件进行研究。也可以采用固定或自在研究表面特性时,,表面使用自由边界条件和内部采用 P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G14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宇星;张英杰;范云鹰;章江洪;;电沉积技术在纳米多层膜制备中的应用[J];电镀与环保;2008年05期

2 白晓明,郑伟涛,安涛;超硬纳米多层膜和复合膜的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马书懿,马自军,张开彪,陈海霞;锗/氧化硅纳米多层膜的电致黄光发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红;许保珍;杨林派;胡安明;Wolfgang Tillmann;;反应性纳米多层膜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J];焊接;2019年05期

5 李红;许保珍;侯金保;邢增程;刘璇;胡安明;TILLMANN Wolfgang;;纳米多层膜及其在材料连接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19年12期

6 张安琴;彭晓东;谢卫东;徐小科;;纳米多层膜制备概述[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7 曹为民;胡滢;印仁和;石新红;曾绍海;;电结晶铜/钴纳米多层膜结构与磁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毕云飞,陶冶,刘培英;自组装纳米多层膜吸波性能和机理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4年10期

9 郑伟涛,白晓明,安涛;纳米多层膜和复合超硬涂层的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薛江云,吴继勋,杨德钧;电沉积铜钴纳米多层膜的机理研究[J];电化学;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劳技军;曹章轶;孔明;董云杉;李戈扬;;纳米多层膜中晶体生长的互促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李戈扬;;纳米多层膜的共格外延生长特征与超硬效应[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惠娟;袁家栋;许辉;赵文济;李戈扬;;纳米多层膜中的交变应力场与超硬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李戈扬;劳技军;李鹏兴;;纳米多层膜的亚稳相形成与超硬效应[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孔明;李戈扬;;纳米多层膜中的非晶晶化与超硬效应[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戈扬;许俊华;田家万;顾明元;戎咏华;;TiN/NbN纳米多层膜的界面结构与超硬度效应[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石新红;曹为民;印仁和;;单晶硅上电结晶制铜钴纳米多层膜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戴嘉维;岳建岭;李戈扬;;TiN/TiB_2纳米多层膜的共格外延生长[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郝维昌;王天民;周春兰;魏龙;;慢正电子谱在自组装纳米多层膜研究中的应用[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艳;董云杉;曾豪;李戈扬;;非晶Si_3N_4在ZrN/Si_3N_4多层膜中的赝晶晶化和生长[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军;多元阵列射流电沉积制备纳米多层膜新技术及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2 白文琦;非晶碳基纳米多层膜的制备及其耐磨、耐腐蚀及生物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7年

3 曾龙飞;Cu/Ta和Cu/V纳米多层膜块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朱晓莹;若干金属纳米多层膜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白晓明;沉积条件对Ti/TiN,CrN/SiN_x纳米多层膜微观结构、界面结构和硬度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岳建岭;硬质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与超硬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安涛;TiN/SiN_x纳米多层膜的制备、表征及其断裂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金钰;金属多层膜力学行为及其组元与尺寸效应[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9 魏明真;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尺度效应[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尹德强;超硬金属氮化物纳米多层膜界面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元波;TiN/NbN纳米多层硬质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振;TiAlN/Mo_2N纳米多层膜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氧化行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3 尹佩;镁合金纳米多层膜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4 张译丹;MgAl_2O_4基超硬纳米多层膜的强韧化及热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路露;Cu/Ta纳米多层膜在单轴拉伸下的尺寸效应与变形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重庆大学;2018年

6 杨林派;反应性纳米多层膜的制备表征及在连接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7 于倩倩;电沉积铜镍纳米多层膜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8 赵文济;AlN基纳米多层膜的生长结构、超硬机制及高温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刘广庆;磁控溅射技术设计合成ReB_2/TaN纳米多层膜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碧龙;含AlN纳米多层膜的生长结构和超硬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0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640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