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轴承感应加热拆卸过程中的模型研究及仿真

发布时间:2020-06-18 08:55
【摘要】:轴承是各类机电产品配套与维修的重要机械基础件,在工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轴承工作的环境往往比较恶劣,轴承十分容易损坏,因此经常需要对轴承进行更换和修复。在更换和修复时,轴承的拆卸是其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传统的轴承拆卸方法大多采用机械方法或火焰油煮等加热方法,它们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易损、污染环境、浪费能源、费时费力、加热质量差、结果不可控等缺点。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无损高效节能的拆卸方法已经迫在眉睫。近年来得到的迅速发展的感应加热技术正好具有高效、节能、加热质量好、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用于轴承拆卸非常合适。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轴承感应加热拆卸技术进行的研究。 论文在前人对感应加热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对轴承感应加热过程中的电磁涡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轴承感应加热拆卸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从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出发,用电磁场矢量磁位法推导得出了时谐涡流场的微分方程,并用加权余量法推导出了轴承感应加热过程中涡流场的有限元数学模型。 (2)在傅里叶热传导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轴承感应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用三角形单元对温度场的求解区域进行了单元划分,并推导建立了轴承感应加热过程中瞬态温度场的变分方程,介绍了单元矩阵的合成和方程的求解方法。 (3)利用ANSYS软件对一个轴承感应加热拆卸的实际工况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感应加热过程中的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轴承感应加热过程中电磁场的分布规律。 (4)通过对感应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仿真分析,得出了轴承感应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仿真结果验证了感应加热技术应用于轴承拆卸的可行性。同时仿真结果和实际加热结果基本相同,证明了论文仿真方法的正确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H133.3;TP39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延祥,黄金亮;D级抽油杆串联感应加热快速调质[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花皑;在线快速感应加热系统[J];工业加热;2000年02期

3 张恒华,许珞萍,邵光杰;铝合金半固态感应加热的计算机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S2期

4 李劲伟,梁文林;一种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控制系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朱知本;电红外感应加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83年04期

6 章家岩;感应加热涡流场及工程设计问题的讨论[J];工业加热;1995年06期

7 花皑;世界领先的线材感应加热装置[J];工业加热;2000年02期

8 陈留根;感应加热热处理用线圈的最新设计[J];工业加热;2000年03期

9 陈留根;感应加热热处理用感应线圈的最新设计[J];工业加热;2000年06期

10 梁玫;;感应加热行业的巨人企业——访应达中国集团执行总裁(CEO)陈鹰博士[J];现代零部件;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浦红;王德宝;王仲琨;;减速机轴承内圈表面剥离原因分析[A];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建网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2 张雪彪;杨玉龙;刘玉君;;基于完全线加热成形的钢板弯曲成形自动化研究[A];2011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造船企业精益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4 王克鸿;徐越兰;余进;;钢表面感应熔覆纯铜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5 崔殿荣;;向心推力滚动轴承轴向负荷的确定[A];第十六届六省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闵永安;王桢;邵光杰;符仁钰;朱雅年;;汽车稳定杆组织与疲劳性能研究[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7 StanleyJ.Kletch;EdwardJ.Rylicki;;带感应加热过渡段的燃气式连续退火炉系统[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8 王四亭;朱洪滨;朱烨;侯印春;;感应加热顶部籽晶法生长钛酸钡晶体[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9 汤小娇;;一种新型螺旋叶片成形工艺加热系统的研究[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继成;;基于ANSYS的磁悬浮金属材料感应加热数值分析[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江苏 黄启军;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N];电子报;2007年

3 山西焦煤集团西曲矿 覃志勇;浅论机械零件的设计与选材[N];山西科技报;2005年

4 郭廷杰;提高生产效率 消除产品缺陷[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通讯员 武云飞;欧洲强企再次登陆兖州[N];济宁日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邋冯晓伟 梁红兵;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功率及无线通信器件成亮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7 张鑫珩;走出质量困境 国产水泵需提高效率和稳定性[N];中国工业报;2006年

8 车尚礼;滚动轴承损坏的原因及正确装配方法[N];山东科技报;2000年

9 ;玉溪: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N];云南科技报;2005年

10 记者 郑惠华 通讯员 杨胜敏;德龙公司轧钢厂自制设备搞节约[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明;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庞玲玲;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晓光;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石伟;感应加热煤粉多级无油点火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5 张春祥;磁性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感应加热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鸿博;电磁感应加热尺寸效应及其BGA封装互连新方法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陈明祥;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恒华;铝合金半固态触变成形技术及其仿真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9 冯栋彦;高精度跟踪架通用轴系匹配及消差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黄永俊;激光—感应复合熔覆工艺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丽;轴承内环可变径感应拆装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晨光;42CrMo钢轴类件变功率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马玉荣;镁合金保温炉内温度场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08年

4 汤猛猛;铜铝导管接头感应加热参数敏感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朱翠玉;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及有限差分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金玉龙;基于ANSYS的电渣炉感应加热耦合场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08年

7 杨玉龙;钢板高频感应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毅静;预应力钢丝感应加热电磁能量转换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赵辉;数字式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10 牛蔺楷;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偏航轴承疲劳损伤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9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19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e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