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少自由度过约束并联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6:17

  本文关键词:少自由度过约束并联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设计一种两转一移(2R1T)三自由度并联机构2-RPU/SPR,基于螺旋理论对其两条转动轴线的性质进行详尽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两条连续转动轴线。采用旋转变换公式,由动平台绕两条连续转动轴线转动的角度得到动平台的位姿,然后根据机构的杆长约束条件,求解得到分支杆杆长与机构动平台位姿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采用Adams仿真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同时,分析类似的三个两转一移并联机构运动学,而并联机构2-RPU/SPR优越于其他三个机构,该机构具有运动学分析简单的特点,对以后的参数标定也非常方便,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运用位置反解的逆思想求解位置正解,则可以求出位置正解解析式,并采用Adams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基于典型6-SPS机构和本论文提出的机构,运用Matlab软件数值求解出多组实数解,再采用Adams验证正解多解原因,不同样条曲线驱动使杆长达到一致,造成动平台位姿不同,得出机构位置正解多解的原因。机构位置分析对机构的运动学标定和轨迹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螺旋理论法对这四种机构进行静力学数学建模,求解驱动力与等效约束力;采用虚功原理理论法对这四种机构进行动力学数学建模,求解驱动力与约束力/矩。改机构的动力学和静力学具有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四个机构的动平台上施加一个六维外力,编程后求得等效约束力和驱动力,深层次分析机构的突出性,在动平台上施加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六维外力,求得等效约束力和驱动力,分析机构2-RPU/SPR的运动副等效约束力和驱动力变化波动性。在软件Adams中建立四个机构的线条模型,仿真得出机构的约束力/矩和驱动力,验证机构的理论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分析并联机构2-RPU/SPR相对其他三个机构的优越性。
【关键词】:两转一移并联机构 连续转轴 静力学 动力学 位置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1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课题的来源11
  • 1.1.2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1.1.3 课题的意义12-13
  • 1.2 并联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3 研究并联机构的知识理论根源16-17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5 论文创新点18-19
  • 第2章 过约束两转一移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19-36
  • 2.1 引言19
  • 2.2 2-RPU/SPR并联机构自由度及转轴分析19-29
  • 2.2.1 并联机构初始位置下的转轴分析20-22
  • 2.2.2 动平台绕定平台Y轴转动后的转轴分析22-24
  • 2.2.3 动平台绕动平台x轴转动后转轴分析24-27
  • 2.2.4 动平台绕定平台Y轴和动平台x轴转轴转动后的转轴分析27-29
  • 2.3 2-UPR/SPR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29-31
  • 2.4 2-UPR/RPS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31-33
  • 2.5 2-RPU/RPS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33-35
  • 2.6 本章小结35-36
  • 第3章 过约束并联机构位置正反解分析36-53
  • 3.1 引言36-37
  • 3.1.1 机构位置理论知识介绍36-37
  • 3.2 2-RPU/SPR并联机构位置分析37-43
  • 3.2.1 2-RPU/SPR并联机构位置反解分析37-39
  • 3.2.2 并联机构位置反解仿真验证39-40
  • 3.2.3 2-RPU/SPR并联机构位置正解分析40-41
  • 3.2.4 并联机构位置正解仿真验证41-43
  • 3.3 2-UPR/SPR并联机构位置分析43-45
  • 3.3.1 2-UPR/SPR并联机构位置反解分析43-44
  • 3.3.2 2-UPR/SPR并联机构位置正解分析44-45
  • 3.4 2-RPU/RPS并联机构位置反解分析45-47
  • 3.5 2-UPR/RPS并联机构位置反解分析47-49
  • 3.6 并联机构正解多解的研究49-52
  • 3.7 本章小结52-53
  • 第4章 少自由度过约束并联机构静力学分析53-63
  • 4.1 引言53-54
  • 4.1.1 基础知识介绍53-54
  • 4.2 2-RPU/SPR并联机构静力学分析54-55
  • 4.3 2-UPR/SPR并联机构静力学分析55-57
  • 4.4 2-RPU/RPS并联机构静力学分析57-59
  • 4.5 2-UPR/RPS并联机构静力学分析59-60
  • 4.6 基于Matlab四个并联机构静力学比较60-62
  • 4.7 本章小结62-63
  • 第5章 少自由度过约束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63-75
  • 5.1 引言63
  • 5.2 机构动力学分析63-68
  • 5.2.1 动力学分析理论知识63-65
  • 5.2.2 分支速度、加速度模型及速度映射计算65-66
  • 5.2.3 含约束力的动力学数学模型66-68
  • 5.3 2-RPU/SPR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68-69
  • 5.4 2-UPR/SPR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69-70
  • 5.5 2-RPU/RPS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70-71
  • 5.6 2-UPR/RPS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71-73
  • 5.7 基于Matlab和Adams四个并联机构动力学比较73-74
  • 5.8 本章小结74-75
  • 结论与展望75-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80
  • 作者简介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80-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欧阳昕;刘山尖;钱兆俊;;三自由度摇摆台控制系统设计[J];船舶工程;2010年01期

2 代小林;黄其涛;韩俊伟;李洪人;;基于运动学正解的三转动并联机构迭代补偿控制[J];机器人;2009年06期

3 李剑锋;费仁元;范金红;刘德忠;;驱动器布位及冗余驱动对Tricept并联机构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4 赵燕;黄真;;含过约束力偶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受力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李永泉;张立杰;郭菲;郭志民;;球面2-DOF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静力学全解[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9期

6 王南;周莎莎;许云斗;赵永生;;2-RPU/SPR并联机构位置正解及位置多解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年02期

7 陈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发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张效祖;工业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少自由度过约束并联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350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d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