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装载机动力舱热流场分析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轮式装载机动力舱热流场分析与评价
【摘要】:装载机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因此它成为工程建设中土石方施工的主要机种之一。在装载机整个使用过程中,由于装载机动力舱空间有限,舱内布置多个热源与散热器,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动力舱内散热器模块中,相应各系统温度过高,造成相应系统工作不正常,影响装载机使用效率,同时对发动机造成伤害。另外为了达到散热要求,未考虑到动力舱热流场原因而简单的使用直径更大或转速更高的风扇,造成整机的经济性差。因而,装载机动力舱热流场优化分析是目前装载机散热技术发展一个必要条件。针对装载机的不同工况,结合试验数据以及CFD分析,对装载机的动力舱热流场进行分析以及优化,形成专有的散热系统技术,提升装载机的散热性能,以适应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全面提升装载机品牌的形象以及竞争力。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1)分析国内外装载机散热系统技术现状,介绍了目前装载机采用的两种散热方式,并对每种散热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一一描述。(2)分析了装载机动力舱的热源并通过实验分不同工况及不同方式分析某50装载机目前两种散热方式的性能,并对两种动力舱的热流场效果及温度场效果进行分析评价。(3)针对两种动力舱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CFD分析,通过测试的数据验证数据仿真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流场及温度场分析并对两种散热方式数据仿真的流场及温度场进行评价(4)分析机罩进出风口大小和位置,匹配风扇、导风罩以及散热器之间距离等各参数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并针对数据仿真模型优化分析上述各影响因素,多种优化方式分析为以后的装载机散热系统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装载机 动力舱 热流场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目前轮式装载机两种散热技术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4 现装载机动力舱设计的难点11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装载机散热系统的热源理论分析13-18
- 2.1 发动机热源分析13-14
- 2.2 液力变矩器热源分析14-16
- 2.3 液压系统热源分析16-17
- 2.4 中冷器热源分析17-18
- 第三章 某50装载机散热性能测试及评价18-32
- 3.1 直驱散热性能测试及评价18-24
- 3.1.1 直驱散热性能测试18-23
- 3.1.2 直驱散热性能评价23-24
- 3.2 独立散热性能测试及评价24-32
- 3.2.1 独立散热性能测试24-31
- 3.2.2 独立散热系统性能评价31-32
- 第四章 装载机散热动力舱数学模型32-49
- 4.1 动力舱数学模型建立32-34
- 4.1.1 直驱散热动力舱数学模型建立32-33
- 4.1.2 独立散热动力舱数学模型建立33-34
- 4.2 装载机动力舱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及评价34-43
- 4.2.1 直驱散热动力舱数学模型的仿真及评价34-39
- 4.2.2 独立散热动力舱数学模型的仿真及评价39-43
- 4.3 动力舱数学仿真模型验证43-49
- 4.3.1 直驱散热动力舱数学仿真模型验证43-45
- 4.3.2 独立散热动力舱数学仿真模型验证45-49
- 第五章 装载机动力舱热流场优化及评价49-73
- 5.1 优化要求49
- 5.2 直驱散热动力舱热流场优化49-53
- 5.2.1 进口 3、4、7 对动力舱热流场影响49-50
- 5.2.2 进口 3、4、7 对动力舱温度场影响50
- 5.2.3 风扇和散热器块作为整体与发动机间距离对流场影响50-51
- 5.2.4 风扇与散热器块间距离对动力舱热流场影响51-52
- 5.2.5 进口有无网格对流场影响52-53
- 5.2.6 装载机直驱散热动力舱热流场优化评价53
- 5.3 直驱散热更换成吸风风扇后散热系统分析评价53-60
- 5.3.1 吸风风扇动力舱模型及流场分析53-55
- 5.3.2 吸风风扇时风道对动力舱热流场及温度场影响55-57
- 5.3.3 采用吸风风扇时出口 1、5、6、7 对动力舱热流场影响57-58
- 5.3.4 封闭出口 1、5、6、7 时对出口 2、3、4 的优化58
- 5.3.5 液压油散热器块位置对动力舱热流场影响58-59
- 5.3.6 更换成吸风风扇后散热系统评价59-60
- 5.4 吹风风扇及吸风风扇流场及温度场分析结果评价60-61
- 5.4.1 吹风风扇时动力舱热流场与温度场分析结果评价60
- 5.4.2 吸风风扇时动力舱热流场与温度场分析结果评价60-61
- 5.5 独立散热动力舱热流场优化61-72
- 5.5.1 散热器之间距离对流场的影响61-62
- 5.5.2 进风口位置及尺寸对流场的影响62-63
- 5.5.3 导风罩尺寸的影响63-64
- 5.5.4 风扇位置影响64-65
- 5.5.5 发动机排气管出口优化65-67
- 5.5.6 发动机排气结构最优设计67-68
- 5.5.7 进出风口百叶窗设计68-71
- 5.5.8 装载机独立散热动力舱热流场优化评价71-72
- 5.6 装载机独立散热动力舱热流场总结评价72-73
- 5.6.1 原装载机内部流场及温度场分析结果评价72
- 5.6.2 装载机独立散热系统内部流场仿真优化结果评价72-73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73-74
- 6.1 课题总结73
- 6.2 展望73-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小平;黄小辉;王普凯;;装甲车辆动力舱温度场试验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李海军,毕小平;基于熵值法的坦克动力舱热工况的综合评价[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侯培中;苑改红;李宁;;小型船艇动力舱吸声降噪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0期
4 叶晓;傅佳宏;张宇;刘震涛;;某商用客车动力舱热状态的仿真及试验研究[J];机电工程;2013年05期
5 李云龙,王湘卿,王敬,汪建兵;车辆动力舱冷却风道流场的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3期
6 陈文;刘立明;周小伟;梁升;;军用车辆动力舱排风控制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4期
7 毕小平,赵宇;坦克动力舱空气流动计算区域的网格生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刘西侠;曹玉坤;毕小平;;坦克动力舱空气流动与传热研究综述[J];兵工学报;2007年08期
9 高青;钱妍;戈非;;汽车动力舱多热力系统模型分析方法[J];汽车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10 毕小平,刘西侠,赵以贤,王普凯;坦克动力舱内三维空气流动数值模拟[J];内燃机工程;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义春;王保国;杨英俊;王瑞君;;混合动力装甲车动力舱内高温环境下电控系统可靠性冷却设计[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朝 驻站记者付文武;半个塑料瓶引来的通报[N];战士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天时;液流循环电池成组传热强化及其整车集成热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凯平;坦克动力舱流场的数值模拟及进排气格栅的气动优化[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淳;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舱交互热分析与热管理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3 李武;装载机不同动力舱特征换热过程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云霞;发动机与空调热管理数值化分析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吴先哲;虚拟现实技术在船舶动力舱设备装配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实现[D];集美大学;2016年
6 郭涛;船舶动力舱管系装配过程虚拟仿真应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6年
7 翟跟利;轮式装载机动力舱热流场分析与评价[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8 常海龙;动力舱热平衡参数获取技术及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5年
9 白文龙;工程机械动力舱内部热环境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钱妍;耦合空调动力舱气动冷却过程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39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73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