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采动影响型地下煤火诱发地表裂隙率的时空分布模型

发布时间:2018-03-22 05:36

  本文选题:采煤 切入点:地下煤燃烧 出处:《工程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随机介质移动理论,构建了采动影响型地下煤火诱发地表裂隙率的时空统一分布模型,并实例分析了矩形火区引发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以及剪裂隙率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地表线(张)裂隙率、面裂隙率和剪裂隙率的极大值分别分布在采(燃)空区边界内侧约20 m(约为煤层厚度的3~4倍)的位置、四周边界线的四个中点位置和四个边角端点所对应的地表区域.随着煤层燃烧,垂直于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以及空区边界处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半正态曲线形式变化并最终稳定于最大值;而剪裂隙率、煤火发展方向上的线裂隙率及空区内部对应的地表面裂隙率均呈正态曲线形式变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dom medium movement, a unifie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surface fracture rate induced by underground coal fire is established, and an example is given to analyze the fracture rate caused by surface line (tension) in rectangular fire area. The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variation of surface fracture rate and shear fracture rate. The maximum values of surface (tensile) fracture rate, surface fracture rate and shear fracture rate are distributed in the position of about 20 m (about 3 times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inside the boundary of mining (burning) area,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midpoint positions and four corner endpoints of the perimeter. As the coal bed burns, The linear fracture rate perpendicular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l fi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 surface fracture rate at the boundary of the gap zone all show a semi-normal curve form and are finally stabilized to the maximum value, while the shear fracture rate, The linear fracture rate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l fi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 surface fissure rate in the hollow zone are all changed in the form of positive curve.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34020,114723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5zzts083)
【分类号】:TD7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代勇;樊新杰;吴查查;王国林;;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相关裂隙研究[J];煤炭学报;2009年08期

2 刘宝琛,张家生;近地表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弈麟;浅埋隧道开挖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2 郭牡丹;王述红;张敏思;赵雪;宋建;;沈阳五爱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3 王建秀;付慧仙;朱雁飞;唐益群;杨坪;;基于地层损失的盾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4 王建秀;田普卓;付慧仙;朱雁飞;;基于地层损失的盾构隧道地面沉降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胡波;黄林冲;;基于多孔弹塑性模型的软弱泥质页岩隧道建模与模拟[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6 陈鹏;杨小礼;黄阜;;浅埋三孔隧道围岩位移场解析解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缪林昌;王非;吕伟华;;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曲志明;周心权;李唐山;;煤田火区挥发燃烧机理分析及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9 陈利杰;张晓平;刘华斌;韩庚友;;城市浅埋软岩隧道施工沉降分析及对策[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杨福麟;刘永林;胡斌;;武汉地铁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宁;徐军民;袁斌;;盾构上位机监控系统的研究及实现[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廷英;基于先验约束信息的变形监测滤波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冯海宁;顶管施工环境效应影响及对策[D];浙江大学;2003年

3 王铁生;地下隧洞测控技术与地表沉降动态监控模型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方建勤;地下工程开挖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赵志民;隧道施工引起土体位移与应力的镜像理论研究以及回归方法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6 徐前卫;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郑余朝;三孔并行盾构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王浩;地下工程监测中的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预测预报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9 施成华;城市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时空统一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乔世范;随机介质变形破坏判据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林;武汉地铁虎—名区间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王靖;高速公路隧道开挖引起既有公路的沉降预测与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黄龙湘;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杨元洪;李家冲大跨度隧道施工与上覆高压输电铁塔相互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强;盾构下穿建筑物沉降规律与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展宏;新建九燕山隧道对既有运营铁路隧道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朱招庚;超浅埋下穿多线铁路和快速路的土质双车道公路隧道综合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方楠;复杂地层平行顶管的环境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朱江伟;隧道下穿既有运营桥梁条件下与桥梁的相互影响分析及工程应对措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邢宾;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变形对上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文虎,徐精彩,李莉,代爱萍;煤自燃的热量积聚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学报;2003年04期

2 曹代勇,樊新杰,时孝磊,吴查查,魏迎春;乌达煤田煤层自燃内因分析与自燃类型划分[J];煤炭学报;2005年03期

3 杨科;谢广祥;;采动裂隙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的采厚效应[J];煤炭学报;2008年10期

4 邓军,徐精彩,文虎;汝箕沟2~(-2)煤层露头自燃特性研究[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殿清;;浅谈冶金用含泥石灰石矿洗矿工艺[J];金属矿山;1982年06期



本文编号:1647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47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