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ELAP5的典型压水堆再淹没壁面蒸汽对流换热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RELAP 切入点:再淹没 出处:《核动力工程》2015年02期
【摘要】:基于FLECHT SEASET再淹没实验,评价RELAP5程序再淹没模块的合理性。研究表明,现有的RELAP5程序在模拟再淹没实验低流速工况时,低估了燃料包壳的峰值温度。结合典型压水堆再淹没过程的特点,考虑蒸汽流动状态和棒束结构的影响,对壁面蒸汽对流换热模型进行修改,建立适用于典型压水堆再淹没过程的壁面蒸汽对流换热新模型。改进前后程序对包壳峰值温度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合理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FLECHT SEASET reflooding experimen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eflooding module of the RELAP5 program is evalu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RELAP5 program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low flow rate of the resubmerged experiment. The peak temperature of fuel cladding is underestimate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reflooding process an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team flow state and rod beam structure, the wall steam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model is modified. A new model of wall steam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suitable for typical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reflooding process is establish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new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peak temperature of the cladding shell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2014YSY01)
【分类号】:TL3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丹;余红星;;稠密栅堆芯再淹没先驱冷却区域换热模型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艺伟,吕文朝,廖光煊;撞击射流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值实验[J];火灾科学;1997年02期
2 魏巍;陈群;任建勋;;温差驱动型自反馈对流换热系统[J];化工学报;2013年06期
3 靖增;张登富;;高粘性流体在管内强化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9年10期
4 王松平,曲世鸣,宋洪训,丁志高;流体粘性对优化设计对流换热管的影响[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张丽娜;刘敏珊;董其伍;;D型管内超临界CO_2对流换热[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伟栋;李菊香;;浅层单管气-固流化床内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J];工业炉;2013年05期
7 马连湘,刘志春,李庆领;滚动轮胎表面对流换热的萘升华模拟研究[J];橡胶工业;2003年06期
8 何云峰,都东,孙振国,陈强,潘际銮;考虑对流换热因素的阶形脉冲激光加工热过程解析解及实验验证[J];中国科学E辑: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2004年05期
9 卢小平;俞树荣;;对流换热场协同的散度效应[J];化工学报;2011年09期
10 曾军明;何燕;王明红;马连湘;;旋转圆盘周向表面对流换热萘升华比拟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明;杨茉;卢玫;;横掠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混沌分析Ⅱ[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褚治德;焦士龙;杨俊红;孟宪玲;;红外辐射与对流换热研究及其节能对比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宋绍峰;姜培学;;针翅截面结构影响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叶立;童正明;朱汝红;李楠;;喷雾强化对流换热[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冷学礼;张冠敏;田茂诚;栾志坚;;层流边界层内对流换热的热阻分析[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轶君;姜培学;石润富;任泽霈;;超临界CO_2在微细圆管中对流换热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张后雷;宜益民;;超临界CO_2管内对流换热特性测试[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国斌;刘鑫;刘赵淼;;正弦波形板上Couette流对流换热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晓燕;李智;张广宇;闫泽生;;波纹内翅片管对流换热实验的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仲峰泉;党国鑫;张新宇;;超临界煤油强迫对流换热的临界热流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立军;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及其场协同分析[D];清华大学;2003年
2 夏再忠;导热和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化与优化[D];清华大学;2001年
3 吴双应;对流换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4 贾晖;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罗爱辉;电阻点焊电极热流耦合分析与对流换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陈群;对流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其优化[D];清华大学;2008年
7 俞接成;脉冲流动和壁面振动传热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何东明;微小尺度物体的热分析和热测试[D];清华大学;1996年
9 唐玉峰;平板通道内螺旋纤肋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战恩;覆冰环境条件下空气横掠导线对流换热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付志鹏;采用萘升华技术对建筑外表面对流换热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文武;城市不透水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实测和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张翔;缝槽壁面强制对流换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徐华;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动中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倪陈宵;聚变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包层内对流换热及应力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曾军明;圆盘平动与转动周面对流换热比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8 孟宇;固壁轴向导热对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赵丽华;通道内对流换热场协同强化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于明跃;多孔固体构架与气流对流换热特性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3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8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