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堆破口叠加全船断电事故进程及后果研究
本文选题:严重事故 + 源项 ; 参考:《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年01期
【摘要】:采用MELCOR程序,对船用堆破口叠加全船断电事故进行建模计算,并对事故进程和源项释放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若应急电源无法投入,最终将导致压力容器下封头失效和舱底失效;所研究事故的惰性气体、碘释放量均在80%以上,且释放的I主要以CsI形式存在,滞留量大,气载量小。事故进展快慢取决于破口当量尺寸,但氢气的产量与堆芯温度、堆芯残余水量相关,与破口当量尺寸无直接关系,堆舱内发生氢爆可能性不大。本文计算结果可为应急抢修和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ELCOR program is used to model and calculate the breakage superposition of the whole ship, and the process of the accident and the release of the source term are also studi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emergency power supply cannot be put into operation, it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the failure of the head and bilge of the pressure vessel, and the iodine emission of the inert gas in the accident studied is above 80%, and the released I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 of CsI, and the retention is large. The air load is small. The speed of the accident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breakhole, but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re temperature and residual water content, but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ritical size of the break, so the possibility of hydrogen explosion in the reactor cabin is very small.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emergency repair and emergency decision.
【作者单位】: 海军工程大学核能科学与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75212)
【分类号】:TL3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高峰;佟立丽;邓坚;曹学武;;核电厂大破口失水事故始发严重事故的源项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奎;杨旭红;刘刚;叶建华;钱红;薛阳;;概率安全评价在核电厂保护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安全技术;2010年09期
2 刘爱明;;AP1000仿真系统失水事故的定性分析[J];电力技术;2010年08期
3 宋明强;;中国内陆核电发展必要性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7期
4 何佳闰;郭正荣;;钠冷快堆发展综述[J];东方电气评论;2013年03期
5 钮云龙;刘义保;王爱星;魏强林;;事件树分析法在压水堆核电站失水事故中的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6 陈玉清;于雷;郑映烽;赵新文;;核动力仿真实验系统的开发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年02期
7 牛文亮;傅晟威;赵新文;;船用核动力装置堆舱泄压手段的特性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4年09期
8 李小华;于涛;左国平;谢金森;凌球;肖德涛;王振华;宋碧英;;“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年05期
9 邓伟;赵博;;关于电力系统故障树分析中两个问题的探讨[J];核安全;2009年03期
10 王学奎;杨旭红;刘刚;叶建华;钱红;薛阳;;概率安全评价在核电厂保护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闫修平;;压水堆核电站分布式故障诊断技术探讨[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周涛;王万惠;张明;高超;张记刚;;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在压水堆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3 夏虹;杜兴富;张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4 李成果;屈国普;李四方;;氟-18微尘在取样通道中输运特性数值模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谷海峰;密度锁内水力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高慧敏;核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的数学建模及联合运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戴立操;重水堆核电厂人因可靠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4 陈刚;国际原子能法框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党同强;铅铋反应堆放射性源项计算与剂量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蔡军;熔盐堆反应性引入事件初步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记刚;窄通道中细颗粒温度场内运动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范念青;基于居里点合金的快堆非能动停堆装置堆外实验及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刘爱明;改进型AP1000失水事故的仿真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硕;钠冷堆瞬态安全分析方法与初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臻洋;超临界水堆物理热工程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闰生;蒸汽发生器泄漏管束区及上升段N-16传输时间分析与计算[D];南华大学;2011年
8 张中伟;保守分析与最佳估算相结合之LOCA认证分析方法论[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溪;熔融金属液柱注入冷却剂过程中的表面失稳与碎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志明;一回路主止回阀结构优化及流体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淑敏;法国腓比斯试验装置[J];国外核新闻;1995年04期
2 刘斌;陈德奇;潘良明;;堆芯应急冷却热块再淹没过程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3年02期
3 李健全,陈晓明,李金才;板状燃料堆芯流道阻塞事故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2年01期
4 张洪坤;岑松;王海涛;程寰宇;;模拟堆芯散体结构地震响应的简化新方法[J];核动力工程;2012年02期
5 周涛,苏光辉,秋穗正,郭玉君,贾斗南;多区变节点压水堆堆芯通用安全分析程序的研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于涛,罗璋琳,龚学余,陈新源;压水堆核电站堆芯集中参数模型的微机仿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1年06期
7 王学容,朱继洲;熔融堆芯过程中混凝土热分解融化计算[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刘新福;张乐福;高明华;;秦山第二核电厂混合堆芯水化学控制技术探讨[J];核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9 胡舜媛;控制棒对防护堆芯熔化无效[J];国外核新闻;1996年04期
10 彭凤;弱耦合堆芯功率调节系统的稳定性[J];核动力工程;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柱民;陈立新;缪正强;袁建新;江新标;陈达;;脉冲堆脉冲工况下堆芯功率时空分布模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2册)[C];2009年
2 余纲林;候晔;王侃;;小型长寿命核能系统堆芯物理性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云召;吴宏春;卢皓亮;曹良志;宋小明;姚栋;;溶液堆堆芯计算方法研究与程序研制[A];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冯少东;张明;朱q;薛国宏;李源;陈惠亮;;堆内构件假想堆芯跌落事故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吴丹;余红星;;稠密栅堆芯底部再淹没特性介绍及模拟方法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6 管宇;张坚盛;厉井钢;姚建凡;;堆芯设计超算平台建设及管理[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宫兆虎;姚栋;王侃;;用于堆芯换料方案优化的区间限界算法的改进及验证[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8 杜晓光;王铭涛;汪明珠;陈章国;肖功珊;黄国良;张尧;陈雅杰;;移动式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系统概述[A];2010中国核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司胜义;;压水堆堆芯反射层的截面参数化及优化设计[A];第一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曹欣荣;赵斌;衷斌;赵强;;堆芯物理计算校正方法研究[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所自主研发堆芯照相设备填补国内空白[N];四川科技报;2014年
2 力伟;核潜艇的核秘密[N];中国国防报;2002年
3 张东水 胡思远 李伟;潜艇核动力之源:核反应堆[N];解放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宫兆虎;堆芯装载方案优化的新方法[D];清华大学;2011年
2 刘晓晶;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冷堆堆芯热工与物理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涛;新型核动力推进装置堆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4 文静;中国实验快堆堆芯单方向水平抗震分析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Anwar Hussain;利用TRISO燃料紧凑型压水堆堆芯的概念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胡峗;钠冷快堆嬗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张鹏;超临界水堆物理分析方法与物理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赵文博;瞬态节块格林函数方法及其与热工—水力耦合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王焕光;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堆芯冷却系统换热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正魁;内冷式压水堆堆芯概念设计及物理特性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2 余文生;富集度对堆芯物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3 段新会;压水堆堆芯系统建模及其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4 李海龙;快堆堆芯抗震模型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孙强;低慢化压水堆堆芯物理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乔刚;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电动阀的可靠性分析及试验频率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薛秀丽;中国实验快堆堆芯出口区域温度分布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杨亚军;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媛媛;堆芯燃料棒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于世和;高燃耗压水堆堆芯物理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6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5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