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融合技术下的煤矿底板突水预测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RBF神经网络 + D-S证据理论 ; 参考:《煤炭技术》2015年04期
【摘要】:分析煤矿工作面突水有关的水文、地质环境、采矿影响等诸多因素,发挥RBF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将其运用到不同突水因素的基本概率分配的确定过程中,建立基于RBF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的煤矿底板突水预测模型。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度,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water inrush in coal face, such as hydrolog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ining influence and so on, and exerts the self-learning, adaptive and fault-tolerant ability of RBF neural network, and applies it to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the basic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inrush factors. Based on RBF neural network and D-S evidence theory, a prediction model of coal mine floor water inrush is established.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MATLAB simulation, and the safety production of coal mine is ensured.
【作者单位】: 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祁春燕;邱国庆;张海荣;;底板突水预测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晓航;梁青阳;张庆杰;李强;樊超宇;;面向分布式融合估计的快速一致性算法[J];电光与控制;2014年06期
2 师阳;许晓飞;;个人手机交互实现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J];电子技术;2014年05期
3 董凯;关欣;王海鹏;何友;;基于序贯修正灰关联度的全局最优航迹关联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8期
4 尤晓伟;;主被动雷达复合导引头信息融合技术研究[J];电子科技;2014年09期
5 董凯;王海鹏;刘瑜;何友;;基于航向参照匹配的航迹抗差关联算法[J];电光与控制;2014年11期
6 郝志伟;吴勇;张建东;喻芳;;BP网络与改进证据合成规则空中目标识别[J];电光与控制;2014年12期
7 董凯;王海鹏;刘瑜;;基于跟踪状态监视的稳健航迹关联与融合算法[J];电光与控制;2015年01期
8 董凯;王海鹏;刘瑜;;基于拓扑统计距离的航迹抗差关联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年01期
9 祁瑞敏;张国栋;;基于信息融合的矿井提升机健康诊断分析与实现[J];煤矿机械;2014年03期
10 张祥明;肖根福;;基于信息融合与LabVIEW的矿井提升机健康诊断研究[J];煤矿机械;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远东;郑玉成;常海锐;刘军虎;;空间飞行器地面指控技术发展展望[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C];2014年
2 刘博;;基于UKF算法的天基平台目标跟踪[A];探索 创新 交流——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下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军号;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2 谭保华;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湿度软测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岗;基于温差发电的工业无线测温系统设计[D];中南大学;2013年
2 杨思睿;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的多粒度评价指标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肖涛;盾构姿态测量中倾角仪和陀螺仪的组合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郭昆;基于信息融合的列车悬挂系统故障分离研究与列车安全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张廉政;基于机载雷达与ESM的机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徐萌兮;红外与可见光数字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7 徐海波;基于石英温度传感阵列数据融合的测温装置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8 赵霞;汽车酒驾与车内空气质量状态测控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冬运;基于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被动目标跟踪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桂香;基于软测量的气体膜分离过程性能参数预测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景雄,杜道生;位置不确定性与属性不确定性的场模型[J];测绘学报;1999年03期
2 刘文宝,邓敏,夏宗国;矢量GIS中属性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J];测绘学报;2000年01期
3 李大军;刘波;程朋根;刘学军;;模糊空间对象拓扑关系的Rough描述[J];测绘学报;2007年01期
4 刘大杰,华慧;GIS线要素不确定性模型的进一步探讨[J];测绘学报;1998年01期
5 江东,王建华,陈佩佩,孙亚军,郑世书;GIS软件支持下的煤矿水害预测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1期
6 薛新华;姚晓东;;边坡稳定性预测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7 朱光;GIS迭加操作中的属性误差问题[J];工程勘察;1994年02期
8 陈继光;祝令德;;基于神经网络的马尔可夫预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06期
9 张正,黄泰松,左春;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灾情预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年01期
10 林宗坚;张永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信息量及不确定性[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牟伶俐;农业旱情遥感监测指标的适应性与不确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敏;基于RS和GIS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及不确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光泉,桂和荣,吴基文;煤矿底板突水分析及底板水防治[J];地下水;2001年03期
2 王新宇;肥城矿区工作面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2期
3 刘伟韬,陈学星;底板突水预测与评价的专家系统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2期
4 汪明武,金菊良,李丽;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J];煤炭学报;2002年05期
5 张少春,张西民;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判据的建立及应用[J];陕西煤炭;2004年02期
6 余永洋,李忠凯;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评价10煤底板突水危险性[J];煤炭技术;2004年09期
7 贾茂欣;邢吉亮;张宏军;;13701工作面底板突水治理技术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6年03期
8 孔海陵;陈占清;;龙固煤矿采场底板突水因数与突水危害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9 程艳琴;王连国;张连福;吴宇;;突变学理论在桃园矿10煤底板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1期
10 中国生;江文武;徐国元;;底板突水的突变理论预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佩佩;管恩太;;焦作演马庄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张金才;;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3 施龙青;王永红;尹增德;陆泓;;肥城煤田地质构造与矿井底板突水[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4 张少春;张西民;;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判据的建立及应用[A];陕西省煤炭工业科技成果评估探讨论文集[C];2004年
5 庞迎春;;底板注浆加固法防治淮北杨庄矿底板突水[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施龙青;于小鸽;尹会永;魏久传;朱鲁;刘同彬;;“下四带”理论及其在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7 王小军;司俊鸿;徐文全;王鹏;王威钦;;断层对底板突水因素的影响[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8 张文泉;李加祥;;矿井底板突水点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姜华;陈崇柱;潘光明;;10层煤开采底板突水原因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10 孙尚云;朱慎刚;;1026工作面底板突水实时监测技术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尚勇 记者刘宏;打破底板突水防治瓶颈[N];中国煤炭报;2009年
2 记者张长山 许晓东;掘进工作面底板突水所致[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3 苏章胜;孙疃矿1028工作面防治水取得成功[N];经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纲;煤矿底板突水机理与底板突水实时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乐中;煤矿深部开采底板突水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范书凯;华北型煤田南部底板突水评价与对策[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张文泉;矿井(底板)突水灾害的动态机理及综合判测和预报软件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深井底板突水判别和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姬保静;底板突水主控因素的敏感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3 黄俊;工作面底板突水机理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吴伟征;查庄煤矿底板突水风险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舒丹丹;信息融合技术在矿井底板突水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6 海龙;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问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7 杨利明;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8 王兴;固液耦合作用下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左丽琼;煤矿底板突水预测的突变理论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年
10 原伟强;焦村矿水文地质条件及二_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7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1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