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7:47
   广义上,铁路信号系统是集中指挥、分散控制的综合性闭环控制系统,其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构成了以安全设备为基础,兼具行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集中监测等功能的复杂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车安全间隔控制的核心保障系统,而安全间隔控制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列车发生碰撞事故。随着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下一代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必然是集成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固定设施和服务需求状态的全息化感知、诊断、辨识和决策的系统。预防列车碰撞安全事故仍然是研究新一代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主线,列车碰撞防护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之中。首先,列车与列车之间采用间接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运行姿态感知从而实现列车碰撞防护的方法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此种方式主要依赖地面控制中心,使得轨道交通列车间隔控制的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当前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列车与地面双向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机制以及碰撞防护系统架构上,对于车车间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车载设备业务接入和资源复用模型等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目前列车碰撞防护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列车碰撞列车、列车碰撞异物方面,尽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逐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建设,对于列车碰撞轨旁作业人员的防护技术还比较欠缺。为此,在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当前列车碰撞防护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利用车车直接通信技术、多频段收发技术、微波雷达多目标探测等现代技术,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列车车车碰撞防护和车人碰撞防护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首先,在分析目前由于车-地通信网络或地面控制中心功能劣化造成列车间“盲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车车直接通信的碰撞防护系统叠加既有列控系统的方法,利用车车直接通信技术实现列车间直接交互信息并感知运行姿态,从而实现列车间碰撞防护。其次,在研究列车碰撞防护中需要进行信息交互的设备和新一代轨道智能运输系统对铁路信号设备机器类通信业务需求显著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信号设备机器类通信业务预测模型分类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的业务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机器类通信业务与铁路现场信号设备业务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实现复杂度与高准确度的良好平衡。另外,基于微波雷达的全天候、高灵敏性等特点,结合当前现场作业安全防护中存在的恶劣天气影响瞭望距离、现场安全员渎职无法及时预警及基于GPS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构造复杂等问题,将雷达多目标侦测技术引入到车人碰撞防护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探测列车并预警的车人避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将雷达与机器视觉侦测技术结合,弥补了雷达探测误警率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列车碰撞防护的车人避碰策略。最后,仿真设计了车车避碰多频段直接通信系统,验证了该系统能够满足车车避碰的性能需求。设计和实现了车人避碰系统的原型装置,并在现场进行了相关试验,表明该车人避碰系统地形环境适应性强。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298;U284.48
【部分图文】:

碰撞防护,跨学科研究,航空宇航,相关研究


图 1.1 碰撞防护的高相关研究点防护”的跨学科研究也发展迅速,已深入到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程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则、碰撞机理、船桥碰撞等研究主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对应示(数据来源:百度学术关于“碰撞防护”的“学科渗透”),通、智能运输系统等领域。

碰撞防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图 1.1 碰撞防护的高相关研究点护”的跨学科研究也发展迅速,已深入到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船舶与海洋工程、碰撞机理、船桥碰撞等研究主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对(数据来源:百度学术关于“碰撞防护”的“学科渗透”)、智能运输系统等领域。

移动闭塞,安全距离,列车


信的列车控制及碰撞防护474 标准中对 CBTC (Communications-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通下定义:“CBTC 系统利用高分辨率的列车定位、独立的轨道电车-地通信和车载/轨旁处理器,不仅实现 ATP (Automatic Train护)功能,而且还可以具备 ATO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自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自动列车监督)功能的 ATC(Automatic 制)系统”[34]。CBTC 本质是借助车载和轨旁间闭环通讯系统实可靠运行控制的信号系统,区别于既有的开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1 所示,FB(Fixed Block,固定闭塞)模式下,列车与列车的安全随行列车移动授权的终点为前行列车占用的闭塞分区入口;MB(M式下,线路上不再设置固定闭塞分区,随行列车移动授权的终一个安全距离。 系统中一旦列车和地面之间的通信链路故障,当切换至备用模式率和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语涵;;碰撞防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船桥碰撞为例[J];科学家;2017年03期

2 林俊亭;党建武;曹岩;董德存;;碰撞防护系统分析及铁路应用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2年04期

3 林俊亭;董德存;;铁路碰撞防护系统分析与设计[J];硅谷;2011年23期

4 张颂;机床液压碰撞防护装置的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8年03期

5 ;中国之路——Internet快讯[J];交通世界;1998年08期

6 ;《摩托车乘员碰撞防护装置评估试验和分析方法》标准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摩托车技术;2009年04期

7 周晓松;梅志远;张焱冰;;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在舰艇碰撞防护中的研究进展[J];爆炸与冲击;2018年03期

8 八斤;;吻别,别吻[J];车世界;2003年23期

9 郭玉民,张颂;论机床的碰撞与防护[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7年04期

10 ;科技集萃[J];微型轿车;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俊亭;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阮兰;运动防护服装复合材料的碰撞防护性能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2 张海;列车碰撞防护系统架构优化设计及碰撞检测机制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3 李兵;主动分离型球鼻艏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8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58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