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采动地表破坏和井下涌水量预测
本文关键词:矿井采动地表破坏和井下涌水量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社会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要能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数量及深度增加,矿山开采造成的灾害影响愈来愈大。地表变形与矿井水灾是矿山开采常见问题,也是我们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 本文主要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UDEC软件模拟了黔阳煤矿不同区段开采后地表变形及覆岩移动情况,总结了矿井一、二区段不同工作面采动后地表监测点的水平和垂直移动及覆岩移动规律,并讨论了各区段开采时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其次,选用MATLAB中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黔阳煤矿不同开采时期(开采状态和停采状态)井下涌水量预测模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价。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水平方向移动规律,第一区段各煤层的开采对地表水平移动的影响相差不大;第二区段开采后的地表水平移动曲线变化形态基本一致但位移量相差较大,且第二区段各煤层工作面开采造成坡肩附近的裂缝数目、宽度、长度、深度都明显增加;(2)垂直方向移动规律,第一区段各煤层开采对地表下沉影响相差不大;第二区段曲线下沉变化形态与第一区段基本一致但第二区段曲线下沉量明显大于第一区段;(3)每个区段首采煤层首采工作面(11201、11203)的开采对覆岩及地表的变形破坏影响最大,远大于同一区段下部煤层工作面开采的影响。第一区段各工作面的开采造成的冒落、裂隙带都未发展到地表。第二区段各工作面开采后,采空区的裂隙贯穿到第一级坡顶平台靠坡肩的位置,同时第一级坡顶平台的其他地表裂隙进一步向下发展;(4)开采状态时,黔阳煤矿井下涌水量预测网络模型测试效果良好,可信度达到87.5%,模型预测能力较高;(5)停采状态时,网络测试逼近效果比较差,且可信度仅为75%,主要表现为2013年8、9、10月份网络输出涌水量明显大于实际涌水量,主要原因可能是矿井停采后,开采阶段形成的裂隙随时间而慢慢闭合,导致网络输出涌水量值明显大于实际涌水量值。
【关键词】:矿井开采 数值模拟 地表变形 涌水量预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325;TD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8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8-9
- 1.2 本文研究目的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9-15
- 1.3.1 矿井采动地表变形破坏研究现状9-11
- 1.3.2 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11-15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5
-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6
- 1.6 论文主要结构及内容16-18
- 2 黔阳煤矿概况18-23
- 2.1 矿山概况18-19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18
- 2.1.2 矿井建设情况18-19
- 2.1.3 矿山开采设计19
- 2.2 地质环境条件19-21
- 2.2.1 地形地貌及岩性19-20
- 2.2.2 水文地质条件20-21
- 2.3 主要采掘工程及采空区特征21-23
- 2.3.1 主要采掘工程21
- 2.3.2 采掘现状及采空区特征21-23
- 3 矿井采动数值模拟23-40
- 3.1 数值模拟方法及软件23-24
- 3.1.1 离散元方法23
- 3.1.2 UDEC 软件及功能23-24
- 3.2 数值模型建立24-29
- 3.2.1 模型材料参数24-25
- 3.2.2 本构模型选择25-27
- 3.2.3 模型建立27-28
- 3.2.4 边界条件确定28
- 3.2.5 模型开采时序28-29
-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29-37
- 3.3.1 不同工作面开采后地表下沉及水平位移29-32
- 3.3.2 不同工作面开采后覆岩与地表的变形破坏32-37
- 3.4 采动诱发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37-40
- 3.4.1 不同时期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区域37-39
- 3.4.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39-40
- 4 井下涌水量预测40-61
- 4.1 数值模拟方法及软件40-42
- 4.1.1 matlab 简介40
- 4.1.2 软件特点40-41
- 4.1.3 神经网络简介41-42
- 4.2 数值模型建立42-52
- 4.2.1 BP 神经网络的生成42-48
- 4.2.2 BP 神经网络用于预测的基本原理48
- 4.2.3 黔阳煤矿井下涌水量预测数值模型建立48-52
- 4.3 模拟结果、评价及分析52-61
- 4.3.1 矿井开采状态井下涌水量预测模型结果53-57
- 4.3.2 矿井停采状态井下涌水量预测模型结果57-60
- 4.3.3 预测结果分析60-61
- 5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主要结论61
- 5.2 研究展望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8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华;符勇;王宏宇;;李粮店矿区涌水量预测[J];中州煤炭;2009年10期
2 左伟;王金安;贾亚会;吴占奎;;富含水层下煤矿开采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研究[J];煤炭工程;2009年11期
3 李伟;左伟;徐建伏;;改进大井法在富含水层下采煤涌水量预测的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年04期
4 蒋洪亮;李美海;桑鹏程;;重庆大竹堡子山煤矿巷道涌水量预测[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5 袁婷;邓英尔;蒋欢欢;;岷江犍为水电站库区右岸塘坝煤矿涌水量研究[J];地下水;2012年01期
6 彭辉才;徐卫东;付青;熊燕娜;;贵州绿塘煤矿涌水量预测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7 符万鹏;杨冲;刘勇;刘盛祥;张志辉;刘赣华;;银山矿区3~#竖井涌水量预测研究中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12期
8 宋玉明;;汤庄磷矿竖井涌水量预测[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5期
9 李美海;吴大江;孙国文;桑鹏程;;石壕煤矿技改扩能后东翼Ⅱ区煤层涌水量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2期
10 姚文涛;朱炎铭;杭远;罗跃;;东欢坨矿延深水平涌水量预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其兴;赛云秀;刘健勤;;矿井建设中涌水量预测理论研究[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刘晓丽;王恩志;;某井田水体下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渗流模拟及涌水量预测[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雷明信;;铀矿山设计预测涌水量修正方法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1年
4 李伟;徐栓祥;刘善勇;;龙固矿深立井穿多含水层井筒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研究[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5 车志强;韩国童;李学问;张富有;;王河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6 车志强;韩国童;李学问;张富有;;王河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7 陈书客;匡伟;时代;刘立忠;;基于FEFLOW的林南仓矿渗流场模拟及涌水量预测[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洪亮;李文平;官云章;张志勇;;综采放顶煤开采顶板涌水量分析预测[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廖红梅;郭西进;;矿井顺水槽水位自动检测新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文剑;基于渗流场—损伤场耦合理论的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娟;鱼田堡煤矿矿坑水动态分析及涌水量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雯雯;程潮铁矿大气降水—涌水量统计预测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3 徐高强;山西省煤矿区矿井水涌水量预测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雪飞;矿井采动地表破坏和井下涌水量预测[D];重庆大学;2014年
5 刘晓晨;山西团柏井田岩溶地下水涌水量的数值模拟及预测[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6 李赛;个旧锡矿高峰山矿段开采期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涌水量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金圣杰;三都隧道施工涌水量的动态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儒;特大断层附近煤层开采涌水量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学杰;马路坪矿段深部开采涌水量预测及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王丽;东二号露天煤矿首采区涌水量模拟分析及疏干排水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矿井采动地表破坏和井下涌水量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90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