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人体模型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23:43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体模型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体模型 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 蒙特卡罗方法 ICRP ICRU


【摘要】:随着核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核工业尤其以核电站为主的产业发展迅猛,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人体被照射的事故。尤其是被辐射粒子照射后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防护较困难、生物效应复杂等导致发生核事故后诊治复杂,所以对于核事故特别是临界事故,给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剂量学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又以中子的防护和剂量问题为难点,因为中子具有防护困难,发生核事故后难以准确测量剂量等特点。对于辐射防护,最重要的两点为:(1)制定详细的防护措施,使公众或者工作人员在可能受到辐射时可以有参考依据而有效地降低被照射量减少伤害。(2)在发生核事故后,及时并且准确的确定被辐射人员的吸收剂量,从而确定相应的救治措施。对于第2点“确定被照人员的吸收剂量”,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在进行着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出一种测量方法,其原理为:人体中元素23Na经中子照射后发生23Na(n,γ)24Na反应,产生能量为1.38MeV和2.76MeV的γ射线,通过测量这些射线的强度来确定中子的吸收剂量。虽然这种方法发展了很多年,并且有较大进展,但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生理特性及不同能量的中子与人体中元素作用的复杂截面,目前仍然有很多难点难以解决。随着计算机能力及各种蒙特卡罗方法软件的发展,另外一种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使用计算机制作人体模型,并且使用相应的软件来模拟核辐射物理过程,通过计算机计算人体在不同辐射条件下的吸收剂量,从而为实际中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对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实现现实中比较困难或者无法实现的实验,并且结果精确。缺点是结果的精确与否取决于人体模型和算法的准确与否。本文的重点为对人体各器官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进行计算,该转换系数由ICRP提出,旨在发生核事故后通过测量中子的通量即可粗略估算人体各个器官的吸收剂量。 现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辐射防护和剂量的计算是以核物理国际学术权威组织ICRP及ICRU的出版物和报告中的规定为基础的,ICRP和ICRU提供的外照射剂量防护守则及计算方式也是以计算机人体模型及蒙特卡罗软件方法为主的,这些参数已经被作为标准发布在各种数据库中,由于数组人体模型与真实人体尚有一定差距,且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比较先进的人体模型——体素人体模型,所以本文中主要研究方向为使用较为复杂和精密的体素人体模型进行计算,并且跟它们的报告和结果进行对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主要获得如下成果: 1.首先理论基础基于ICRP报告中规定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的计算方法:使用理想的单能中子平板放射源对人体模型进行六中理想方式的照射,计算其各器官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实际模拟中使用蒙特卡罗软件MCNP及基于体素原理构建的人体模型“VIP MAN”进行模拟计算。 2.模拟计算出了“VIP MAN”人体模型中24个主要器官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 3.将ICRP第74号报告中的“MIRD”的12个器官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与使用“VIP MAN”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大部分器官的计算结果与ICRP74号报告中数据拟合较好,对于某些器官存在差异,这些器官主要为内脏,如:肝脏、肺部、胃部、甲状腺等,这是因为体素人体模型与数字人体模型不同的构建原理所导致的。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差异器官的数据,提出对于甲状腺,肺部,胃部,肝脏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在实用中,应该酌情减小报告书中的规定值以贴近真实情况。 本文主要创新点: 1.使用基于体素原理构建的体素人体模型进行研究,体素人体模型对于人体器官的描述优于前人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数字人体模型。 2.与ICRP74号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对甲状腺,肺部,胃部,肝脏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提出了再使用中应该使用比ICRP报告中规定数值低的建议。 通过使用体素人体模型“VIP MAN”进行模拟,并且将结果与权威组织发布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大部分数据跟权威数据相吻合,而对于某些有较大差异的数据,文中均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对于甲状腺,肺部,肝脏,胃部等器官,,它们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在使用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修改。 本文的不足之处为:由于本文中使用的“VIP MAN”人体模型属于基于真实人体而制作出的模型,其人体数据的代表性需要被重新评估,并且在模拟计算中只使用了一款蒙特卡罗方法软件,所以得出数据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在以后能使用其他软件进行进一步的模拟研究。
【关键词】:人体模型 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 蒙特卡罗方法 ICRP ICRU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L7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国内外中子剂量测量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4
  • 1.4 总体思路和章节内容14-16
  • 第2章 中子及剂量防护学基础知识16-30
  • 2.1 中子的性质16
  • 2.2 中子与机体作用的主要方式16-18
  • 2.2.1 弹性碰撞16-17
  • 2.2.2 非弹性碰撞17
  • 2.2.3 辐射俘获17
  • 2.2.4 核裂变反应17-18
  • 2.2.5 带电离子发射18
  • 2.3 相关剂量学单位18-19
  • 2.4 不同能量中子与人体组织作用的特点19
  • 2.5 中子剂量计算相关概念19-22
  • 2.5.1 中子比势动能与比势动能率19-20
  • 2.5.2 粒子通量与比势动能20-21
  • 2.5.3 吸收剂量与比势动能21
  • 2.5.4 中子在人体内的能量传递21-22
  • 2.6 不同能量的单能中子对人体吸收剂量的影响22-23
  • 2.7 辐射防护相关计量单位23-28
  • 2.8 剂量转换系数28-30
  • 第3章 人体模型在蒙特卡罗方法软件中的实现30-47
  • 3.1 计算机人体模型建立过程30-33
  • 3.1.1 人体信息图像储存过程30-31
  • 3.1.2 “VIP MAN”人体模型简介31-33
  • 3.2 蒙特卡罗方法原理及 MCNP 系列软件介绍33-35
  • 3.3 体素人体模型在程序中的实现35-41
  • 3.4 程序中放射源能量及能量箱设置41-42
  • 3.5 模拟过程中剂量的计算剂量计算42-47
  • 3.5.1 本程序中剂量计算的实现45
  • 3.5.2 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的换算45-47
  • 第4章 模拟结果分析47-72
  • 4.1 误差分析47-49
  • 4.2 计数率与剂量的关系49-51
  • 4.3 各器官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计算51-52
  • 4.4 全身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的计算52-53
  • 4.5 与其他蒙特卡罗软件模拟结果比较53-55
  • 4.6 与 ICRP 第 74 号报告结果对比55-66
  • 4.6.1 ICRP 介绍55
  • 4.6.2 ICRP74 号报告中人体模型介绍55-57
  • 4.6.3 模拟结果与 ICRP74 号报告的对比57-65
  • 4.6.4 有效吸收剂量对比65-66
  • 4.7 高能部分的比较66-69
  • 4.8 空间中不同介质对吸收剂量影响的对比69-72
  • 结论72-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79
  • 攻读学位期取得学术成果79-80
  • 附录“VIP MAN”器官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80-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晓燕;;三维数字化:服装人体模型制造的中兴之路[J];中国制衣;2006年11期

2 朱芋锭;申黎明;刘华;;人体模型在床垫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年01期

3 曹寿珍;卓张青;;采用输入人体模型信息的计算机尺寸放大与缩小系统[J];国外纺织技术(针织、服装分册);1983年15期

4 施美雅;;个性服装人体模型的生成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Ю.А.Костин;洪耀;;童装放松度对人体压力值的影响[J];国外纺织技术(针织及纺织制品分册);1982年14期

6 良明;橡塑聚胺脂人体模特制作方法[J];今日科技;1994年04期

7 殷磊;;常用几种人体模型体膜方法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3年14期

8 胡敏,李勇,曹必德;VC++下服装人体模型的实现[J];纺织学报;2004年02期

9 孙喜英;;国内外人体计测与服装人体模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10 武剑洁,王启付,樊劲,周济;基于特征的服装人体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大全;王远库;王鹏;;发展仿真人体模型技术,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仿真人体模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李德坚;闫秀华;;双刚体“晚旋”人体模型的设计制作与初步实验[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3 闾坚强;;带主动发力的多质量弹簧人体模型及其弹跳的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李月凤;王晨光;高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2D人体模型座椅仿真设计实现[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鹏;周前祥;;数字人体模型的工作空间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薛红军;张炜;张红梅;;虚拟人体模型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侯莉莉;杨子田;张文斌;;关于个性化三维人台模型的建立[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钱凯;于伟东;;人体缩放模型[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燕;首个数字儿童人体模型正在研发[N];中国质量报;2011年

2 记者 钱铮;日本开发出会“喊疼”的人体模型[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雁;来自伦敦的低碳“桃花源”[N];法制日报;2010年

4 编译 子非;欧洲套娃探测太空[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孙志超 编译;3D印刷:印刷业的新思路[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6 毛黎;方寸之上,10万亿纳米儿童站起来[N];科技日报;2003年

7 李明申;从海浪对人的冲击研究人在海水中的安全[N];中国企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新;个性化人体模型与肢体协同运动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郁佳荣;基于物理的实时人体皮肤变形[D];浙江大学;2007年

3 胡芝兰;静态图像中基于MF-OAR人体模型的上半身姿势估计[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安慧;变姿态人体模型的电磁剂量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艳淑;基于人机工程学评价与仿真的人体模型建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3 董雪峰;网络环境下试衣人体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4 高从;虚拟人体模型的重构及动画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申鹏洋;基于3D人体模型的单目图像运动姿势识别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何柳;基于扫描数据的个性化动态数字人体模型生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邵云;基于通用软件的人体模型构建方法探讨[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戢敏;基于人机工程的动态人体模型研究和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9 毛维明;个性化扫描人体变形与拼接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丁逸仙;基于人体模型的中子通量—剂量转换系数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9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979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