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船舶柴油机非常规排放检测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10:22

  本文关键词:船舶柴油机非常规排放检测技术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排放 多环芳烃 改性纳米材料


【摘要】:本文对船舶柴油机的非常规排放的检测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影响分析准确性的关键技术是非常规排放物的富集的方法和材料,本文以16种多环芳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液体捕获采样-低压吹扫富集-气质联用(ACC-LPPT-GC/MS)法解决了船舶柴油机排放的气态多环芳烃检测的核心技术,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船舶柴油机排放的多环芳烃检测方法。使用液体捕获法代替传统的固体吸附法捕集气态多环芳烃,通过向溶液中添加不同性质的功能性添加剂,改变溶液的极性,产生协同效应,提高多环芳烃的溶解度。通过优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浓度、添加无机盐解决乳化问题、筛选有机溶剂和采样温度,逐步提高液体法采集到的多环芳烃的回收率,最终均达到76%以上。为了解决柴油机排放的沸点高于250℃的多环芳烃富集效率低、回收率差的问题,对传统的吹扫捕集系统进行了改造,通过增加低压控制系统改变捕集系统的压力,建立了低压吹扫捕集系统。改造后的仪器与常压吹扫捕集系统进行比对,对高沸点的多环芳烃,如苯并[g,h,i]芘、苯并[a,h]葸和茚并[1,2,3-cd]芘的回收率大幅度提高,从低于22%到高于81%。在浓度范围0.02-50μg/L内16种多环芳烃的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范围在0.9981~0.9995之间;样品空白回收率为81.5-98.5%;多环芳烃的方法最低检出限在0.005-0.025μg/L的范围;定量限范围在0.002-0.050μg/L之间,检测限达到纳克级,实现了痕量分析。将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平行比对,传统方法检测到多环芳烃的总量为232.481μg/kWh,新方法检测到多环芳烃总量351.39μg,/kWh,新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损失率减少33.83%。新方法从样品采集到多环芳烃检测少于30分钟,比传统方法节约90%的时间。该法解决传统的固体吸附材料吸附性能差、回收率低、损失率高耗时长等问题。新方法能快速、准确、可靠的实现痕量检测,简单易用,能有效的对非常规污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可做为非常规排放检测标准方法之一加以推广。 结合已经建立的液体采样方法,通过改性纳米介质作为固相微萃取的吸附材料来富集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实验室自制TiO2纳米管阵列板,并探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作为修饰介质的条件,作为固相微萃取吸附材料。新材料对多环芳烃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16种多环芳烃的空白加标回收率范围在83.0-97.2%之间,日内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3.7-9.1%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1~97%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1.13-8.75%之间。针对传统富集方法采用的吸附材料存在吸附性能差、回收率低的问题,该方法简单有利推广应用。 为了考查不同提取方式对颗粒物提取的效果,对几种常用的提取方法进行效果比较,最终采用索氏结合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通过优化GC/MS方法进行分析测试,对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进行有效的预分离,并采用负离子化学电离源进行检测,检测限范围在0.001-0.040μg/L。颗粒吸附的16种多环芳烃的空白加标回收率范围在82.5~98.5%。结果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0.239-8.786%,小于10%,说明方法的精确度较高。多环芳烃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8~98%范围内,硝基多环芳烃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9-95%,表明样品预处理过程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柴油机颗粒物样品痕量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非常规排放的生成机理、排放规律、排放的毒理、优化柴油机的排放性能,而且可以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非常规排放的危害、促进非常规排放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法规的制定,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
【关键词】:柴油机 排放 多环芳烃 改性纳米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664.121
【目录】:
  • 创新点摘要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前言15-17
  • 第1章 文献综述17-37
  • 1.1 柴油机排放的分类17-22
  • 1.1.1 常规排放18-19
  • 1.1.2 非常规排放19-20
  • 1.1.3 颗粒物20-22
  • 1.2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检测技术22-35
  • 1.2.1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22-25
  • 1.2.2 样品的采集25-26
  • 1.2.3 样品的预处理技术26-32
  • 1.2.4 仪器分析技术32-34
  • 1.2.5 多环芳烃相关环保标准34-35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35-36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36-37
  • 第2章 液体采样-低压吹扫富集-GC/MS法检测柴油机排放的气态多环芳烃37-70
  • 2.1 气态多环芳烃的液体捕获采样法38-49
  • 2.1.1 台架试验测试方案38-40
  • 2.1.2 测试程序40-41
  • 2.1.3 柴油机排放多环芳烃采样方法的建立41-42
  • 2.1.4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42-43
  • 2.1.5 CTAB增溶曲线43-44
  • 2.1.6 功能性添加剂对多环芳烃回收率的影响44-46
  • 2.1.7 无机盐的破乳化效应46-47
  • 2.1.8 混合有机溶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效果47-48
  • 2.1.9 温度对多环芳烃回收率的影响48-49
  • 2.1.10 优化后的多环芳烃液体采集系统49
  • 2.2 低压吹扫(LPPT)富集多环芳烃49-55
  • 2.2.1 低压吹扫捕集系统的设计思路50-51
  • 2.2.2 载气的选择51
  • 2.2.3 捕集阱的选择51
  • 2.2.4 吹扫温度与压力的设计51-52
  • 2.2.5 吹扫气体流量52-53
  • 2.2.6 吹扫时间53
  • 2.2.7 解吸温度53
  • 2.2.8 解吸时间53
  • 2.2.9 烘焙温度和时间53-54
  • 2.2.10 优化后的低压吹扫条件54
  • 2.2.11 比较常压与低压富集检测的多环芳烃的回收率54-55
  • 2.3 气质联用分析条件的选择和优化55-59
  • 2.3.1 色谱柱的选择55-56
  • 2.3.2 进样模式56
  • 2.3.3 程序升温的优化56-57
  • 2.3.4 离子源温度的优化57
  • 2.3.5 扫描参数的设定57-58
  • 2.3.6 GC/MS优化后的条件58-59
  • 2.4 分析方法的评价59-64
  • 2.4.1 线性59-60
  • 2.4.2 检测限和定量限60
  • 2.4.3 精密度60-62
  • 2.4.4 样品加标回收率62-64
  • 2.4.5 液体捕获采样-低压吹扫富集-气质联用法的变异性64
  • 2.5 实际样品分析64-67
  • 2.5.1 柴油机排放的气态多环芳烃的分析结果64-65
  • 2.5.2 多环芳烃解吸附率的验证65-66
  • 2.5.3 样品加标回收率66-67
  • 2.5.4 方法的变异性67
  • 2.6 建立的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67-69
  • 2.6.1 耗时比较67-68
  • 2.6.2 检测结果的比较68-69
  • 2.7 本章小结69-70
  • 第3章 液体采样-纳米材料富集-GC/MS法检测气态多环芳烃70-86
  • 3.1 气态多环芳烃的液体捕获法采样71
  • 3.2 CTAB修饰纳米材料富集多环芳烃71-82
  • 3.2.1 修饰纳米材料固相微萃取技术原理71-72
  • 3.2.2 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72-75
  • 3.2.3 TiO_2纳米管阵列的鉴定75
  • 3.2.4 修饰材料的选择75-76
  • 3.2.5 CTAB浓度对TiO_2纳米管富集效果的影响76-77
  • 3.2.6 有机溶剂类型对解吸附效果的影响77
  • 3.2.7 样品pH对多环芳烃富集效果的影响77-78
  • 3.2.8 盐析效应对吸附性能的影响78-79
  • 3.2.9 固相微萃取的平衡时间79-80
  • 3.2.10 二氯甲烷解吸附时间的考查80-81
  • 3.2.11 稳定性考查81
  • 3.2.12 修饰纳米材料富集的预处理程序81-82
  • 3.3 液体采样-纳米材料富集-GC/MS检测方法学评价82-83
  • 3.3.1 准确度82-83
  • 3.3.2 精密度83
  • 3.4 实际样品分析83-84
  • 3.4.1 分析结果83
  • 3.4.2 样品加标回收率83-84
  • 3.5 本章小结84-86
  • 第4章 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检测86-98
  • 4.1 颗粒物的多环芳烃采样86-87
  • 4.2 提取和富集工艺的优化87-90
  • 4.2.1 索氏提取工艺的优化87-89
  • 4.2.2 超声提取的优化89
  • 4.2.3 微波辅助提取的优化89-90
  • 4.2.4 提取工艺的比较与确定90
  • 4.3 分析方法的建立90-94
  • 4.3.1 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的参数设置90-91
  • 4.3.2 EI和NICI离子源选择91-93
  • 4.3.3 线性93
  • 4.3.4 方法的精密度93-94
  • 4.4 实际样品分析94-97
  • 4.4.1 多环芳烃与硝基多环芳烃的分析结果94-95
  • 4.4.2 样品加标回收率95-97
  • 4.5 本章小结97-98
  • 结论98-99
  • 参考文献99-113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113-115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115-116
  • 致谢116-117
  • 作者简介1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建国;钟秦;;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组成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03期

2 姚志良;刘荣;;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1年08期

3 李疏松;李贞;;柴油机排气颗粒的测定及分析[J];内燃机学报;1985年01期

4 吕胜春;李晖;Eddy;祁东辉;刘圣华;;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非常规排放成分测量方法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1期

5 宋崇林;黄齐飞;宋景景;范国梁;李晓娟;张铁臣;;醇类燃料发动机非常规排放物直接进样分析测量方法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6期

6 刘双喜;邵忠英;高俊华;景晓军;;柴油机燃用不同比例棉籽生物柴油的试验[J];内燃机学报;2011年02期

7 Asad Naeem Shah;;Character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emissions from diesel engine retrofitted with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and continuously regenerating trap[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年08期

8 高章;刘双喜;颜伏伍;王凤滨;;国Ⅳ柴油机NO_2及NH_3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10年07期

9 宋崇林,董素荣,赵昌普,张延峰,郭振鹏,徐冠鹏;DMC/汽油混合燃料电喷汽油机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10 王明雨;杨炳军;张少君;张晓;张均东;;水捕获-气质联用快速分析柴油机排放的多环芳烃[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运瑞;二氧化钛纳米管材料在环境污染物痕量分析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红梅;掺醇燃料发动机尾气中甲醛检测方法及其排放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68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868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