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碱激发水泥粉煤灰体系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12 20:00

  本文关键词:碱激发水泥粉煤灰体系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RAP) 冷再生 废旧沥青 水泥 粉煤灰 碱激发


【摘要】:设定不同配合比的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和水泥粉煤灰掺量,通过标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和SEM测试,研究了碱激发水泥粉煤灰体系对RAP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RAP中沥青与稳定土质量比(A/S)为3/5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随着粉煤灰与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在使用的材料体系中,A/S=3/5,掺1.1%NaOH、6%水泥、6%粉煤灰、用水量7.4%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最好。试件浸水后抗压强度普遍降低,但与干燥试件变化趋势一致。SEM测试表明:NaOH能够激发混合料中粉煤灰的潜在活性,与Ca(OH)_2以及熟料水化生成的C-S-H凝胶发生了二次火山灰反应,促进了混合料抗压强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 云南省公路局;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龄的延长,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老化期,沥青道路的规模化快速修复也即将面临巨大的需求。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国内,得到了迅速地发展。近年来,将胶凝材料引入到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煜镔,吕伟民,周小平;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马保国;王海峰;李相国;;沥青道路冷再生系统中水泥基胶结效应[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4期

3 耿九光;陈忠达;李龙;戴经梁;;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坚;;全深式就地冷再生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湖南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2 杨恒;李菲;;浅述沥青路面再生技术[J];硅谷;2010年01期

3 孙永红;;场拌冷再生乳化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路用性能分析[J];公路;2011年11期

4 徐东;陈祥峰;郑南翔;;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陈祥峰;张嘉林;常明丰;;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配合比设计[J];公路;2012年08期

6 查旭东;曾军;蔡诚秀;;新沥青对再生沥青性能影响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3年01期

7 刘丽芬;邓小青;王亚宁;;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应用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年03期

8 何永东;周奎;徐福;任红;;沥青结合料再生机理分析[J];广州化工;2013年20期

9 申莉;;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年02期

10 周鑫;樊丽丽;李海燕;吴海涛;;全深式就地冷再生基层级配组成研究[J];化工管理;2015年2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张海;沥青路面无机结合料冷再生基层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武泽锋;旧沥青路面铣刨料工厂冷再生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楼;新型道路沥青热再生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吴振亚;全深式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汤磷;沥青路面再生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辉;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任靖峰;高速公路沥青砼废料再生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6 贾同谦;基于厂拌热再生的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工艺以及施工配备[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7 高艳娥;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李胜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9 刘之君;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杨俊毅;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英志;刘新民;;道路废旧沥青混合料再利用试验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光同文;路面混凝土劈裂强度与弯拉强度的相关关系[J];当代建设;2002年01期

3 陈启宗;“工厂热法”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J];工程机械;2001年05期

4 季节,高建立,罗晓辉,王锐英;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J];公路;2004年03期

5 拾方治,李秀君,孙大权,吕伟民;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概述[J];公路;2004年11期

6 钟梦武;吴超凡;于永生;曾梦澜;;掺加水泥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2008年01期

7 杨宇亮,孙立军,毛如麟,朱惠君;回收旧沥青混合料冷拌再生技术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8 程一鸣;田晋跃;;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应用[J];中外公路;2006年03期

9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杨彦海;废旧沥青的再生[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2期

10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杨彦海;用调和法再生废旧沥青[J];化工科技;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亮;;再生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年05期

2 胡达平;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3年04期

3 李荣冕;;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年02期

4 查旭东;陈兆坤;;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8年03期

5 王欣;;溶剂法测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6期

6 余建民;吴为义;吴玉霞;;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城市道路中的试应用[J];浙江建筑;2008年07期

7 王超;;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与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7期

8 崔普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长期水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9 陈静云;孔令然;李正阳;;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试验[J];山西建筑;2010年22期

10 赵亚兰;陈拴发;;再生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松;熊巍;邹云华;刘勇;;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低等级公路应用的可行性探讨[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2 熊巍;卢柯;;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3 黄冲;黄绍龙;黄修林;丁庆军;;废橡胶粉在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性能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刘浩;李涛;;EC120温拌改性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作用与影响[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梁伟光;卢铭伊;许先琴;;我国城市废旧沥青料的再生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子 马芳;为绿色奥运献一份力[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杨彦海;变废为宝 经济环保[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通讯员 冯文华;亏本订单逼出来的创新[N];绍兴日报;2007年

4 张东平;给黑土地添一抹亮丽的“绿色”[N];首都建设报;2008年

5 记者 罗源源;节能巧算“三笔账”[N];首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强;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效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康强;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5 唐娱瑛;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盛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田帅团;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玉磊;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李龙;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10 高超;基于不同成型方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77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77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