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环境温度变化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损伤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3 23:12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境温度变化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损伤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沥青路面 混合式基层 温度 疲劳损伤 ABAQUS软件


【摘要】:为了分析环境温度变化时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疲劳损伤特性,拟定3种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充分考虑广西河池地区各月温度变化以及土基回弹模量的季节性变化,运用ABAQUS软件对2种层间结合状态的4种路面结构方案的温度场、应变响应和疲劳损伤进行计算分析,通过试验路面温度传感器、应变片的监测结果和疲劳损伤模拟模型计算沥青层的疲劳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温度下,沥青路面应变响应差异大,随着气温升高,层底弯拉应变增大;各季节疲劳损伤存在明显差异,高温季节产生的疲劳损伤所占比例较大;以水稳碎石为底基层,级配碎石为基层及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作下面层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方案B,温度敏感性最小,疲劳损伤最小。研究结果可为选择良好的混合式基层路面结构提供思路。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067)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409) 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fj120203)~~
【分类号】:U416.217
【正文快照】: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是感温性材料,其劲度特性具有强烈的温度依赖性,从而使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和使用性能都与路面温度状况密切相关[1]。目前,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并未明确将温度作为1个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2]。由于温度变化、极端气候等引起的路面损坏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颜利;李宇峙;邵腊庚;周晓青;;沥青路面土基模量季节变化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2期

2 陈少幸;张肖宁;孟书涛;任伟新;;基于ALF加速加载试验的沥青层疲劳损伤[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3 董泽蛟;李生龙;温佳宇;冷真;;基于光纤光栅测试技术的沥青路面温度场实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4 孙立军;秦健;;沥青路面温度场的预估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艾长发;邱延峻;毛成;兰波;;考虑层间状态的沥青路面温度与荷载耦合行为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6 康海贵;郑元勋;蔡迎春;刘艳;;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回归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7年06期

7 郑健龙;;基于结构层寿命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新思想[J];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1期

8 马正军;谈至明;钱晨;;沥青路面面层温度分布规律[J];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元勋;康海贵;蒋宝钧;;沥青路面反算模量的温度修正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2 莫轻兵;张波;李广阔;;沥青路面非线性瞬态温度场数值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郭乃胜;石峰;赵颖华;谭忆秋;;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性能的黏弹性有限元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汪水银;;室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研究[J];公路;2010年02期

5 王维民;;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层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分析[J];公路;2010年04期

6 徐仲民;伍光涛;;旧路病害对水泥混凝土加铺层的力学影响分析[J];公路;2010年08期

7 丁锋;;浅谈沥青路面的压实工艺控制及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5期

8 范培生;;沥青路面基层施工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5期

9 黄勇;田瑞芳;;国内外高级沥青路面结构简述及对策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5期

10 庄传仪;王林;申爱琴;付建村;;沥青路面路表温度预估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涛;李迅;丁德平;;高速公路路面温度数值模拟及敏感性试验[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2 张彦恒;武辉芹;;基于权重法的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模型[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锋;适于城市住区规划的室外热环境实测与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聂忆华;全柔式长寿命沥青路面(FF-LLAP)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丽;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郑元勋;沥青路面动态弯沉及反算模量的温度修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田林;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裂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罗苏平;高温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环境与多场耦合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郑传峰;柔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矿料接触面细观强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管志光;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陈渊召;长大纵坡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灵;钢桥桥面铺装结构温度场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胡小圆;沥青路面温度场的测试与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3 黄俊;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夏季降温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赵孝辉;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鄢桂龙;长大隧道热铺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时效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森;沥青路面FWD标准检测规程与弯沉温度修正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方晓青;热辐射型沥青路面面层温度场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范植昱;荷载和温度对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影响的有限元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一凡;温度与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受力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录慧丽;路面温度与弯沉及其反算模量修正关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赓,梁乃兴,陈聪华;水泥粉煤灰级配碎石基层混合料微观机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郑南翔,李炜光;二灰碎石抗裂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杨成忠,陈万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形成机理初探[J];东北公路;2002年03期

4 陈静云,任瑞波,李玉华,王哲人;沥青路面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模量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葛折圣,黄晓明;根据疲劳性能优选沥青稳定基层的矿料级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项弼;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抗裂性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9期

7 姚祖康;对我国沥青路面现行设计指标的评述[J];公路;2003年02期

8 李峰,孙立军,胡晓;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与实践综述[J];公路;2005年07期

9 陈小庭,孙立军,李峰;长寿命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特点与设计研究[J];公路;2005年08期

10 宋存牛,王选仓,赵光海;沙漠地区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温度场的仿真分析[J];公路;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力群;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类型与组成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武建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徐江萍;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张鹏;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朝辉;沥青路面加铺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晓波;水泥混凝土路面切缝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2 张嗄吱;考虑抗裂性的水泥稳定类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3 吴传海;高等级公路二灰碎石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综合评定及合理配合比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4 易湘舒;多年冻土地区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5 杨红辉;掺膨胀剂及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6 蔡飞;水泥综合稳定砂砾基层材料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7 袁宏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8 杨文丁;半刚性基层材料收缩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吴超凡;三灰砂砾综合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10 王玲娟;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设计方法和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2 林有贵,罗竞;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3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4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5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6 刘春波,董秀梅;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7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8 刘桂强;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3期

9 赵保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10 陈造奇;一种由美国引进的沥青路面保护剂悄然进入我国高速公路[J];上海公路;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袁岚;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N];湖北日报;2005年

8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10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蔚旭灿;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82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82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