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期沥青混凝土路面能耗与碳排放分析
本文关键词:建设期沥青混凝土路面能耗与碳排放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半刚性基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 建设期 能耗 碳排放 温拌技术 再生技术
【摘要】:将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期划分为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及施工三个阶段,建立能耗与排放模型,并利用编制的计算软件,详细分析计算了我国典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建设期能耗与碳排放组成,并量化对比分析了三种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结果表明: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及施工三个阶段的能耗占比为65%、8%和21%,碳排放占比为77%、5%和18%;计算得到各路面材料单位体积的建设期能耗与碳排放,可用于快速估算沥青混凝土路面能耗与碳排放;温拌技术对能耗与碳排放降幅分为7.5%~8.6%和6.7%~8%,再生技术能耗与碳排放降幅分为9.3%和10%,两种技术同时使用时其节能减排效应可以叠加,脱硫石膏水稳碎石对能耗与碳排放降幅分为9.6%和25.5%。与国外相比,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能耗与碳排放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作者单位】: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基金】: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2312050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K201310
【分类号】:U416.2
【正文快照】: 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具有施工速度快、建设周期短、噪音小、行驶舒适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主要铺装形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工程产品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我国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毅;刘伟杰;;路面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13年03期
2 王贤卫;吴灵生;杨东援;;高速公路建设CO_2排放计算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3 孙启宏,万年青,范与华;国外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综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0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璐;孙启宏;乔琦;;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内的研究进展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2 乔琦,刘景洋,孙启宏;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的应用[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3年S1期
3 颜鹰;;生态评估的全球化发展及其标准化概况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24期
4 钱洪伟;;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初探[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章毅;刘伟杰;;路面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13年03期
6 李恒威;叶建军;魏道江;;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生态绿屋面形式比较测试研究[J];中国测试;2012年03期
7 邓琪;陈吉宁;;钢铁工业固废应用于水泥生产的降耗与减排[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8 何珍;吴创之;赵增立;;1MW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碳循环[J];太阳能学报;2006年03期
9 何珍;吴创之;阴秀丽;;秸秆生物质发电系统的碳循环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8年06期
10 袁哲;马晓明;;生命周期法视角下的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碳排放分析[J];商业时代;2012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英平;高新陵;林志贵;沈祖诒;;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及其研究进展[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许志端;罗娜;;电子废弃物第三方回收模式的可持续潜能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何珍;吴创之;赵增立;;MW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碳循环分析[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英平;高新陵;林志贵;沈祖诒;;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及其研究进展[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怀c,
本文编号:1248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4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