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变形预测Verhulst模型的精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隧道围岩变形预测Verhulst模型的精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 围岩变形 Verhulst模型 预测
【摘要】:针对隧道围岩最终变形的预测,灰色Verhulst模型有着较好建模基础,且预测效果较好。文章探讨了应用Verhulst模型预测隧道围岩变形的适用性和精度问题,并与传统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erhulst模型中的参数a越小,预测精度越高,而且其变化规律可以帮助剔除外界干扰,从而选择最佳二次衬砌施作时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交通工程系;无锡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U451.2
【正文快照】: 王义国1吉安俊2(1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交通工程系,无锡214151;2无锡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无锡214000)修改稿返回日期:2014-06-121引言隧道拱顶最终下沉量的预测,对掌握隧道围岩稳定状况,保证隧道净空,适时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在隧道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立;许建宣;;建筑物变形监测的自回归分析法[J];工程勘察;2004年05期
2 吴国平,王振波;地下工程开挖位移的灰色理论预测模型[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王正新;党耀国;刘思峰;;基于离散指数函数优化的GM(1,1)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4 常方强;涂帆;贾永刚;;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5 宋彦辉,聂德新;基础沉降预测的Verhulst模型[J];岩土力学;2003年01期
6 熊萍萍;党耀国;姚天祥;崔杰;;灰色Verhulst模型背景值优化的建模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年06期
7 郭云开;谢腾;程刚;乐小勇;;非等时距灰色预测模型在连拱隧道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13年01期
8 齐u&;周德军;王立英;徐光黎;;基于灰色-马尔可夫链的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3年01期
9 刘峰;;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对边坡变形预测研究[J];公路工程;2013年04期
10 徐昌茂;吴立;吴双兰;张良刚;江帆;;超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围岩变形预测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敏才;王磊;周健;问延煦;;双层地基沉降预测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2 徐进军;王海成;白中洁;;灰色预测模型若干改进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4期
3 徐林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位移与突发失稳时间预报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柳立峰;姜德义;王庆珍;田静;李林;;基于灰色理论的公路沉降预测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邓成发;戴春华;周苏波;;基于修正Verhulst模型的面板堆石坝沉降预测[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0年03期
6 马大喜;王亚辉;;自回归模型在矿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2年03期
7 林水通;;改进灰色模型在基础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7年05期
8 邓曦;;Logistic曲线预测沉降一种改进的求解方法[J];福建建筑;2008年04期
9 赵财军;陈鹏宇;段新胜;;非等间隔无偏GM(1,1)幂模型及其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李莉;陈鹏宇;段新胜;;基坑变形预测的灰色二次优化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积亭;刘运明;;时间序列在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李彤;黄岁j;周潮洪;刘波;;地面沉降几个预测模型的讨论[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跃;罗晓辉;罗潇;;路堤全断面沉降观测与工后沉降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4 刘侃;田鑫鑫;林园;尹邦坤;;直接离散GM(1,1)模型及其应用[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侃;田鑫鑫;;基于辛普森积分公式优化的灰色预测模型[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熊萍萍;党耀国;杨阳;;非等间距多变量模型背景值的优化[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陈鹏宇;段新胜;项翔;;优化白化方程参数的新NGM(1,1,k)模型及其应用[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丁松;党耀国;徐宁;;灰色Verhulst模型的灰导数优化及其应用[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赵程;何金平;;大坝变形Cloud-Verhulst组合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暨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现状与展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邹静;李仲奎;;某大型地下洞室群断面变形监测数据的时序分形特征研究[A];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崔杰;灰色不确定系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崔立志;灰色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王正新;含可变参数的缓冲算子与GM(1,1)幂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王志亮;软基路堤沉降预测和计算[D];河海大学;2004年
8 汤华;地下厂房安全监测信息可视化与智能分析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余闯;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问延煦;双层地基承载与变形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红;粉煤灰处理软基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2 梁磊;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宇;软土地区近距离下穿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沉降及既有隧道变形影响分析[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0年
4 姬来;京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结构稳定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9年
5 王向阳;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影响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朱文兵;软土地基桥梁桩基础沉降测试及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郑海力;软岩铝土矿岩体质量可视化分级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万通;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结构影响的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9 李法超;基坑周边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朱世平;北京河湖水质评价与水华预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跃,方德胜;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软土地基建筑物的沉降[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2 刘宏,李攀峰,张倬元;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肖林萍;李永树;赵玉光;;连拱隧道围岩位移预测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S1期
4 沙成满;韩合新;杨冬梅;;基于小波去噪的改进灰色自适应变形预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5 晏同珍;滑坡预测预报的基础及我国主要滑坡岩组特征的确定[J];地球科学;1985年01期
6 王永岩,毕向阳,段克信;利用改进的灰色模型预测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7 郭红梅,马培贤;灰色理论在预测复合地基最终沉降变形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1年01期
8 罗党,刘思峰,党耀国;灰色模型GM(1,1)优化[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8期
9 宋中民,邓聚龙;反向累加生成及灰色GOM(1,1)模型[J];系统工程;2001年01期
10 张长亮;王晓雯;陈华;;隧道围岩变形预测预报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锡鎏;周翠英;黄显艺;张亮;;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隧洞围岩变形预测[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成富;公路连拱隧道监控量测与施工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唐斌;基于灰色马尔可夫链组合预测的随机桥梁荷载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陈杰;连拱隧道监控量测与中墙优化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社苗;;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民航远期货运量预测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2 赵国生;王慧强;王健;;基于灰色Verhulst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3 袁雷;李旭东;王随练;;Verhulst模型在铜黄高速公路滑坡预测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7期
4 蒋中海;陈果元;;残差修正Verhulst模型的复合土钉支护变形预测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21期
5 肖霞林;;路基沉降变形评估与非等间隔灰色Verhulst模型[J];铁道建筑;2011年04期
6 曾程;;基于Verhulst模型的黄茨滑坡位移预测研究及其在Excel VBA中的实现[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6期
7 郑荣跃,徐永春;基于Verhulst模型的疲劳裂纹扩展公式[J];钢结构;2004年01期
8 张凌云;刘鸿福;;灰色Verhulst预测采空区地表沉降模型的改进[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8年04期
9 王振双;陈刚;;地下水封储油洞库变形Verhulst灰色预测模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年05期
10 王光亚;施斌;于军;;常州地面沉降的灰色Verhulst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赤;殷伯明;;校长换任对学生学业进步正激励的试探法Verhulst建模[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本文编号:1275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7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