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沥青混合料裂缝自愈合修复技术

发布时间:2017-12-30 22:45

  本文关键词:沥青混合料裂缝自愈合修复技术 出处:《公路》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路面工程 沥青混合料 裂缝自愈合 辅助愈合


【摘要】: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修复技术展开了全面地分析,介绍了沥青自愈的机理、沥青自愈合行为特征,综述了引入间歇期与环境温度的前提下沥青材料随时间自然愈合的相关研究。介绍了以升高温度来促进沥青自愈的感应加热技术、以再生剂辅助沥青自愈的微胶囊技术。添加微胶囊的沥青混凝土在产生裂缝时释放出胶囊内的再生剂,自愈效率快,但其成本高昂、技术要求高且只具备一次愈合功效。感应加热技术向沥青混凝土内添加导电纤维(如钢丝绒)并直接对沥青加热,愈合迅速且能够多次修复,相对于微胶囊技术具有较低的技术要求,具有更好的实用前景和价值,但仍需对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温度变化速率以及感应加热时机等方面进行研究。
[Abstract]: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asphalt mixture self-healing repair technology, introduces the self-healing mechanism of asphalt, asphalt self-healing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research of asphalt material premise introduced intermittent period and temperature with time under natural healing are reviewed. Introduced to promote the induction heating technology of asphalt self-healing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micro capsule technology of regeneration agent assisted asphalt self-healing. Adding asphalt concrete cracks in the microcapsule release regeneration agent in the capsule, the self-healing efficiency, but its high cost, high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only have a healing effect. The induction heating technology in asphalt concrete to add conductive fiber (such as steel wool) and directly for heating asphalt, quick healing and can repair many times, compared to the micro capsule technology with low technology, and has better practical prospect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e time of induction heating.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诺丁汉大学交通工程研究中心;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亚琛道路工程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30857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M562361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G1502017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3DFE83100
【分类号】:U418.4
【正文快照】: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汽车荷载、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其强度、刚度会逐渐降低,进而导致疲劳开裂,路面被破坏。过往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沥青材料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之后,给予其间歇期,沥青的强度、刚度会得到部分恢复,这便是沥青材料的自愈合行为。沥青作为黏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辰;何兆益;吴文军;胡一舟;林飞菲;;沥青自愈合性能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评价[J];中外公路;2014年02期

2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self-healing polymer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wF;沥青胶浆自愈合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章明秋;容敏智;;结构用自修复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12年11期

2 Xiao-Ji Ye;Zhuo-Xi Ma;Yi-Xi Song;Jia-Jia Huang;Min-Zhi Rong;Ming-Qiu Zhang;;SbF_5-loaded microcapsules for ultrafast self-healing of polymer[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4年12期

3 王昊鹏;杨军;王征;龚明辉;王晓;;沥青混合料疲劳自愈合特性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4年04期

4 董金虎;杨甜甜;刘利利;刘武;仝琛;华维;罗亚明;;脲醛树脂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塑料科技;201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璇璇;基于热可逆Diels-Alder反应的自修复线型聚氨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王蕊;水性自修复涂料用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3 赵钊;自修复复合材料中微胶囊破裂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羊海棠;方征平;付晓芸;佟立芳;;用于自修复复合材料的新型玻璃纤维负载铂催化剂:结构与活性[J];催化学报;2007年11期

2 赵晓鹏,周本濂,罗春荣,王景华,,刘建伟;具有自修复行为的智能材料模型[J];材料研究学报;1996年01期

3 袁彦超;容敏智;章明秋;;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裹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8年05期

4 张久鹏;黄晓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流变指标评价[J];公路;2006年07期

5 付海英;谢雷东;虞鸣;窦大营;李林繁;姚思德;;SBS改性沥青动态剪切流变性能评价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2期

6 范林眼;;仿生裂缝自愈合混凝土[J];科学之友(B版);2009年04期

7 陈俊;肖维;黄晓明;;沥青高温流变规律研究[J];石油沥青;2006年06期

8 毕春华,甘常林,赵世琦;咪唑盐的合成、固化反应及性能研究[J];热固性树脂;199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全涛;沥青胶浆的疲劳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马莉殟;道路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黄俊峰;片麻岩沥青混凝土水稳定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军,杨光;水泥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7期

2 刘爱;沥青混合料质量分析及控制[J];山西建筑;2003年04期

3 马云朗;彩色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简介[J];市政技术;2003年01期

4 陈耀典;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年02期

5 李智,徐伟,王绍怀,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6 张淼;李凯峰;刘福坤;;浅谈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症状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1期

7 李立寒,曹林涛,罗芳艳,郭亚兵;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8 蔡建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控制与配合比调试[J];山西建筑;2004年07期

9 马立军,谭积青,姚学昌;体积法设计沥青混合料在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01期

10 王捷,吴建浩;关于沥青混合料密度测试计算方法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粒径和骨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流变行为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蔡绪梅;王芳;;利用试验数据有效指导沥青混合料生产[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3 丁育青;刘海;汤文辉;冉宪文;;一种沥青混合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宋晓燕;李源渊;周卫峰;;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建昌;;热铺沥青混合料变异分析与控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喻光华;喻荣华;黄善华;曾辉;;沥青混合料施工配筛[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可;史炳中;卢永贵;;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与强度机理[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柳浩;李自明;李桂军;冯润;苏玉昆;李宝生;黄颂昌;秦咏春;;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技术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9 刘至飞;吴少鹏;陈美祝;;温拌沥青混合料现状及存在问题[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高云龙;何唯平;;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云南普炭公路的施工应用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华;沥青混合料力学机理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3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首席记者 齐泽萍;我省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张林山 贺正懿 记者 牛彦君;天祝公路段研制出沥青混合料保温箱[N];甘肃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袁岚;长安街大修工程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N];中国建材报;2009年

8 交轩;应用温拌技术 筑路节能无污染[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葛玲玲邋徐亚栋;南理工研发成功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10 任晓明;温拌沥青混合料首次用于省城道路养护[N];太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蕾;基于细观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苑苗苗;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鹏;沥青混合料水—温—光损伤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周长红;沥青混合料非连续力学计算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锁利军;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常明丰;基于颗粒物质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细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肖鑫;排水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及排水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乔英娟;沥青混合料位移场测定与流动性车辙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杨;沥青混合料多功能剪切仪的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朱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3 蓝碧武;冰冻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残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苏明;新疆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媛;基于能量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姚秋玲;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欧阳岚;沥青混合料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8 谢泽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三轴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9 马翔;高速公路修复工程中多种类型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汤存占;旧路沥青混合料再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6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56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c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