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考虑环境风险的危险废物回收体系选址—路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1:27

  本文关键词:考虑环境风险的危险废物回收体系选址—路径问题研究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危险废物回收 选址-路径 环境风险评估 扩散模型 逸度 多目标


【摘要】:危险废物是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几种危险特性,或者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固体或液体物质。近年来,由于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危险废物泄漏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危险废物回收处理的环境风险控制,成为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行之有效的环境风险控制包含了风险的分析、度量和规避,其中,分析与度量提供了评估风险的方法工具,规避提供了控制风险的决策方案。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潜藏在回收体系的各个环节,覆盖了整个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和主要路段。为了科学地分析与度量环境风险,需要充分结合环境的诸多特性,全面评估回收体系的潜在危害。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环境风险,需要合理选择设施建设地点,优化设计车辆运输路线。因此,本论文针对目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的情况,通过借鉴环境科学、交通运输、物流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探讨了考虑环境风险的危险废物回收体系选址-路径问题,以期在完善危险废物物流规划体系的同时,为有关部门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总结了社会热点问题,确定了危险废物回收体系选址-路径问题的研究视角为环境风险控制;回顾了危险废物选址-路径问题、危险品风险管理、环境容量、逸度模型、扩散模型和选址-路径问题求解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确定了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研究了危险废物回收体系的环境风险分析与度量。根据危险废物回收处理活动的特点,确定了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测算依据;借鉴环境容量、逸度模型和扩散模型的理论方法,从有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界定了危险废物回收体系的环境风险,构建了相应的度量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第3章探讨了考虑环境容量的分散型危险废物回收体系选址-路径问题。根据分散型回收体系的“多源多汇”特点,将路径问题定义为多个O-D组合的优化分配和运量分配,确定了选址-路径问题的优化内容;构建了最小化总环境风险、总社会风险和总成本的选址-路径模型,并设计了多阶段求解步骤;最后,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第4章研究了多介质条件下分散型危险废物回收体系的选址-路径问题。考虑现实路网的限制和回收体系中各类废物流的流向,重新描述了车辆运输路线优化问题的内涵;采用网络流构造方法,建立了总环境风险-总成本最小的选址-路径模型;针对中小规模的问题设计了求解方法,并通过案例检验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第5章研究了有害物质在大气环境中均衡分布的情况下,简单集成型危险废物回收体系的选址-路径问题。根据集成型回收体系的结构特点,将车辆运输路线分为链式和环式两类;采用双商品流建模方法,引入新的节点集合来拓展原始运输网络,重新定义车辆运输路线,将选址-路径问题解析为单一型的设施选址、复合型的路径优化以及相应的车辆总数配备;设置设施能力和车辆载重有限性约束条件,构建了总环境风险-总成本最小的双商品流选址-路径模型;运用模糊技术设计了求解算法,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和测试问题。第6章探讨了有害物质在大气环境中非均衡分布的情况下,复杂集成型危险废物回收体系的选址-路径-能力问题。在回收体系内设置下层收集路线和上层转运路线,考虑设施能力设置对环境风险的影响,采用双商品流建模方法,将选址-路径-能力问题的优化内容描述为:双元设施的选址-能力配置、收集-转运路线的优化设计和收集车辆总数的合理配备;在设施能力和车辆载重的限制下,构建了总环境风险-总成本最小的双商品流模型;注重决策者偏好对优化方案的影响,设计了基于目标规划的求解步骤,并以实际案例和测试检验了模型和算法有效性。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指出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并对未来研究加以展望。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environmental risk control of hazardous waste recycling system has become the key node and main road section of the current society . In order to avoid environmental risks ,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risk of hazardous waste recycling system .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ction and recovery system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ocation - path problem of the recycling system of hazardous waste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2.336.3;X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云舫;王忠郴;;城市环境风险程度排序的模糊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1期

2 牛庆燕;;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及其防范[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3 何理,曾光明;考虑随机挠动因素的水环境风险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4 张玉青;环境风险预测数学模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郭永龙,刘红涛,蔡志杰;论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及其评价[J];地球科学;2002年02期

6 徐敏,曾光明,黄国和,何理;非线性随机水环境风险模型[J];水利学报;2005年01期

7 胡庆年;;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经济确定法方法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8 朱俊;周树勋;陈通;;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管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年05期

9 刘宏立;李强;;汽车加油加气合建站的环境风险事故后果评价[J];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05期

10 段辉;陆磊;徐艳;;兽药生态变化及其对环境风险的研究进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宪民;;论环境风险及其规避[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王宪民;;论环境风险及其规避[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3 苏颖;张珞平;张冉;;九龙江流域营养盐流失的环境风险初步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杨洁;周鲸波;;工业园区水环境风险识别方法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蒋继伟;;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管理[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史明萍;;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环境风险——以气候变化为侧重[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7 杨丽娜;王世进;;论环境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8 赵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环境风险预防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9 马祖毅;;关于强化港口化工区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10 杨娅;房明;顾伟伟;杨竞佳;;环境风险图形化管理平台[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木佳;化工石化业存在严重环境风险[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秀凤;建厂之初的环境风险怎么防?[N];中国环境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重点企业环境风险检查启动[N];石狮日报;2010年

4 耿立东;构建环境风险科技交流平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5 唐彬;移除环境风险 公共部门当有作为[N];东莞日报;2014年

6 记者 张佩颖;水域石化化工行业布局性环境风险突出[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顾瑞珍 卫敏丽;环保总局公布环境风险排查结果[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记者 孙秀艳;各大水域均有较严重环境风险[N];人民日报;2006年

9 姚朔昂;我省展开环境风险排查[N];四川政协报;2006年

10 特约记者 马井生;大港石化全力削减环境风险[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建国;TiO_2光催化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及环境风险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2 赵佳虹;考虑环境风险的危险废物回收体系选址—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健;畜禽粪便源环境风险物质在土壤中的变化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令国;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环境风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2 荆春燕;环境风险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环境风险”的设计与开发[D];南京大学;2011年

3 朱柳yN;建构论视角下环境风险的社会呈现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赵海英;论环境风险防范原则及其制度实现[D];重庆大学;2014年

5 祁洁;环境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9年

6 李璞琼;环境风险防范原则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静;转型期我国环境风险不平等与风险分配[D];南京大学;2012年

8 张士萍;论环境风险防治中政府责任的强化[D];吉林大学;2013年

9 陈刚;基于评价理论的环境风险感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李栋;环境风险议题建构与互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14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14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