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识别视距的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区域主线线形指标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16:09

  本文关键词:基于识别视距的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区域主线线形指标分析 出处:《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安全工程 高速公路 互通式立交 出口 识别视距 线形


【摘要】:以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区域主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交通事故特征,运用汽车制动特性、人机工程学及交通心理学原理获取驾驶员在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处的识别视距,且识别视距均比设计规范值高。以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为基础,运用几何学及高速公路几何线形原理建立识别视距与立交区域主线圆曲线半径关系模型,运用VB程序开发软件,提出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处满足识别视距不同车道数主线圆曲线半径一般值和最小值。结果表明:对待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位置所在主线线形应分析识别视距,并应利用识别视距对主线线形指标验算;对已建成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应加强其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主线及驶离主线车辆行车安全。
[Abstract]:In a special interchange exit area of main li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special export interchange traffic accidents features using automobile braking characteristics, ergonomics and traffic psychology principle gets horizon identification of driver in special export interchange at, and recognition than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high value range. In a special export interchange visual identification based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radius of circular curve recognition distance and area of main line and highway interchange model geometry geometry principle, using VB software, the special interchange exit meet the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lane numbers of main circular curve radius of general value and the minimum va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 highway interchange exit where the main line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should be on the horizon, the main linear index checking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built on the horizon; In the export of special interchange,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meas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main line and the departure of the main line.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南通大学自然基金项目(11Z037) 南通大学交通运输专项(11Z039)
【分类号】:U412.352.1
【正文快照】: 2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19)0引言随着高速公路网完成及山区高速公路规模的发展,高速公路上不断有新的相交道路接入,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其安全问题已成为高速公路安全状况瓶颈。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是指互通式立交在规划、设计时由于地形地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嘉;贺寒辉;陈明;;基于仿真的公路路网服务水平评价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赵永平,杨少伟,赵一飞;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外侧超车道停车视距分析[J];公路;2004年06期

3 孟巧娟;孙家驷;杨森顺;;立交出口匝道安全性判断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6期

4 冯浩;席建锋;矫成武;;基于前视距离的路侧交通标志设置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5 龙科军,杨晓光,王跃辉,周志刚;城市快速路匝道最小间距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丽;徐建刚;钱林波;;隧道形式快速路出入口设计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8期

2 王进;杨晓光;;平面式快速路出入口最小间距研究[J];城市交通;2010年03期

3 肖忠斌;王炜;李文权;王;;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1期

4 汪优;汤子文;刘建华;;长株潭城市群道路路网的交通效能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3期

5 汪锋;;互通式立交出口设计技术问题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5期

6 赵君莉;王建伟;;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10年04期

7 吕晓东;杨少伟;;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的净距分析研究[J];公路;2012年09期

8 孙静怡;沈俊江;刘拥华;陈蜀乔;;城市快速路可变限速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9 廖晓靖;把余韬;张伟;;关于道路交通标志的认知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01期

10 魏代梅;陆键;陆林军;沈超群;;先入后出型城市快速路匝道组合的最佳间距[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江碧;马文倩;;高速公路喇叭形互通立交变速车道长度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与安全[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婷;公路限速区划分与限速梯级过渡段设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杨少辉;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瓶颈形成、扩散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建聪;城市客运枢纽换乘组织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程国柱;高速道路车速限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王南;高速客运站设置的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慈玉生;快速路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与匝道设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汪斌;林区公路网评价和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晏秋;城市快速路衔接问题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刘世铎;基于多元主体视角的公路畅通合理性评价理论与方法[D];长安大学;2011年

10 纪丽君;铁路网货物运输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威;城市快速路系统优化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芝;交通流仿真评价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妙君;快速路公交站位置对出入口车辆延误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吕晓东;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其他设施净距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李丹丹;高速公路减速设施的设置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6 沈强儒;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约束型出口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史静;互通式立交最小安全净距及变速车道长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雷晓晖;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探讨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付雪亮;西安城市快速路网规划布局与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雪;基于容错理念的快速路指路标志设置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会学;高速公路网络环境下交通标志的设计[J];公路;2004年12期

2 林雨,潘晓东,方守恩;交通标志的视角阈值研究[J];公路;2005年07期

3 王吉双,奚勇;视距要求对路线平、竖曲线半径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6期

4 唐t$t$,吴凡;标志设置的路侧安全性考虑及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9期

5 李硕,张亚平;高速公路加速车道设计理论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1998年04期

6 王云鹏;杨志发;李世武;王君立;;交通环境对道路安全影响的定量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7 龙科军,杨晓光;城市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路边型接地纵向位置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4年05期

8 张亚平,裴玉龙;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9 郑安文,牛倬民;高速公路静态交通标志设置科学性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10 杨少伟;汽车在立交匝道上的行驶特性及平面线形[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茹宏业;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点[J];青海交通科技;2002年03期

2 王俊,凌九忠;互通式立交方案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2002年07期

3 张梅钗;以承德南立交设计为例谈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规划与选型[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5年02期

4 张荣利;;厚街互通式立交改造方案的修改与设计[J];广东公路交通;2006年01期

5 卢火青;刘艳红;徐秋实;;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型的安全要素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6 程名;蔡斌;徐殿峰;;小贺枢纽互通式立交方案设计[J];交通标准化;2006年07期

7 义启贵;杨凯吕;;多路互通式立交选型与布设[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8 殷涛;易共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8年06期

9 赵竹莹;王剑峰;;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J];林业科技情报;2008年01期

10 李峰伟;;林楼互通式立交方案研究[J];华东公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春;;互通式立交选型与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毓泉;雷英鸽;吴育忠;;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A];2005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波;;对互通式立交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波;;对互通式立交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陈泰忠;;互通式立交分流点曲率半径的设计探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6 赵冬赉;王浩;郝维索;;环行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分析——上海市南北高架道路天目中路立交和中山南一路立交[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云天炼;容国开;施耀忠;;海南环岛西线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叶茂;王建军;过秀成;;城市外环互通式立交维修施工期交通组织研究——以南京市花神庙互通为例[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铁华;;浅谈喇叭型互通式立交设计[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贺玉龙;刘小明;任福田;;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A];第七次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颂;全省最大互通式立交主体提前三个月完工[N];贵阳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乾辉;罗家沟枢纽互通式立交建设提速[N];广元日报;2010年

3 浦敏琦;江苏最大高速公路枢纽工程开建[N];中国建材报;2006年

4 通讯员 蔡旭红 黄文科;西部跨度最大互通式立交开工[N];建筑时报;2010年

5 记者 裴其娟 宋建巧 通讯员 秦丽娟 沙莎;我市两年拟增16个出入市口[N];郑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杨斌鹄;三环沿线路网建设提速[N];西安日报;2007年

7 记者 王文霞 通讯员 王姚红;我市今年交通项目投资额翻番[N];郑州日报;2010年

8 记者 何可;完工的快通车 没完工的抓紧[N];河南日报;2010年

9 袁超群;西铜高速扩建方案确定[N];西安日报;2008年

10 记者 于京玄;秦汉大道与西禹高速互通式立交开工建设[N];西安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一飞;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若干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王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李霞;高速公路节地关键技术及节地效果综合评价[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云安;互通式立交间距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景涛;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与保障措施[D];长安大学;2013年

3 冯玉荣;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聂蓉;高速公路网互通式立交布局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陈琨;互通式立交方案综合量化评价方法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6 沈强儒;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约束型出口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王峰;单喇叭型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吴涛;山区互通式立交规划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孙绪宝;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雷晓晖;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探讨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4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14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