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稳定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稳定性分析 出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 围岩 应变软化 收敛—约束法 安全系数
【摘要】:采用室内试验研究手段获得隧道围岩力学特性,以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及应变软化模型为基础,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三维数值模型,计算深埋隧道围岩特征曲线及纵剖面变形曲线,并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弹塑性模型计算所得的隧道围岩安全系数低于应变软化模型所得的安全系数,表明采用弹塑性模型进行支护结构设计时,支护结构安全性较低,设计中可能会增加支护材料费用,而考虑应变软化条件下的围岩安全系数更加接近于工程实际;采用极限应变值或支护结构极限承载压力所获得的围岩—支护系统安全系数较为接近,说明两种方法的差异较小,均可用于隧道围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采用收敛—约束法计算隧道安全稳定性更加直观,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safety factor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elastic - plastic model , and the safety factor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ing system is evaluat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fety factor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ing system is very close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when the elastic - plastic model is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surrounding rock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 deformation curve .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4109) 辽宁省优秀人才计划项目(LJQ2011031)资助
【分类号】:U451.2;U455.7
【正文快照】: 引言大断面山区公路隧道围岩-支护稳定性问题多属于复杂结构系统安全可靠度领域[1,2]。近年来,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面,通常采用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隧道围岩的安全可靠性。马亢等[3]采用关键块体理论、非连续变形方法(DDA)确定围岩主要的失稳破坏模式,评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闯;张向东;贾宝新;;基于收敛-约束法的隧道围岩安全性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超;冯仲齐;刘彤;李伟;;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洞口段大变形处治数值模拟[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黎华清;甘伏平;魏宇;黄先波;陆才昆;;利用孔间CT成像对喀斯特岩体结构、电站坝基渗漏与稳定性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4期
3 王红才;赵卫华;孙东生;郭彬彬;;岩石塑性变形条件下的Mohr-Coulomb屈服准则[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4 陈庆;夏卫军;;某隧道塌方治理技术[J];工业建筑;2013年01期
5 孙闯;张向东;贾宝新;;基于收敛-约束法的隧道围岩安全性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6 何晖;张泉钰;高诗明;;茶镇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的确定[J];甘肃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7 张德宝;张智纲;;弱胶结软岩巷道锚网喷架联合支护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8 王凯旋;苏永华;张盼凤;罗正东;;基于改进RMR方法的深部隧道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05期
9 周援衡;王永和;卿启湘;;高速铁路板式轨道计算模型的建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丽波;石静;李鹏;;含隧道路基承载力弹塑性渐进破坏数值试验[J];山西建筑;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黎华清;甘伏平;魏宇;黄先波;陆才昆;;孔间CT成像与岩溶工程基础岩体结构特征研究[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金刚;;对不良地质段施工方案的研究[A];水与水技术(第3辑)[C];2013年
3 武伯_";朱合华;徐前卫;明娟;;Ⅳ级软弱围岩相似材料的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4 王宇;李晓;李守定;侯文诗;吴雨松;张搏;;一种确定节理岩体残余强度参数方法的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5 张磊;黄正均;王宝学;杨同;;岩石不连续面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研究[A];2014海峡两岸破坏科学与材料试验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瑜;井下冲撞式煤矸分离中颗粒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韩涛;富水基岩单层冻结井壁受力规律及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于永江;煤体非均质随机裂隙模型及渗流—应力耦合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迎超;山岭隧道塌方机制及防灾方法[D];浙江大学;2010年
5 扈世民;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英杰;软弱深埋隧道围岩结构特性及支护荷载确定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韩建新;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岩体峰后变形特性和隧洞结构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王云龙;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彦斌;高应力软岩巷道置孔释压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盼;山岭公路小净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宋波;达陕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扬;煤矿深部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及返修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孔令辉;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鹏;城市地铁车站近接施工数值模拟及智能预测[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施大X;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岩石应变软化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凯;小净距大断面浅埋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熊峰;隧道安全状态综合监控预警模型及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学会;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力学特征研究及其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10 赵阳;泥化夹层抗剪强度特征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成兵;朱合华;;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离散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2 林鹏;周雅能;李子昌;王仁坤;周维垣;;官地地下尾水岔洞开挖与衬砌稳定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3 刘胜春;张顶立;黄俊;张成平;;大型盾构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任放,盛谦;弹脆塑性理论与三峡工程船闸开挖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4期
5 袁勇;刘涛;柳献;;运营越江隧道服役现状调查与检测评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6 丁勇;施斌;隋海波;;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光纤传感技术[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7 李志厚;杨晓华;来弘鹏;晏长根;;公路隧道特大塌方成因分析及综合处治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8 梁晓丹,刘刚,赵坚;地下工程压力拱拱体的确定与成拱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白洁,夏蒙棼,柯孚久,白以龙;损伤统计演化方程的性质和数值模拟[J];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10 周维垣,吴劲松,肖洪天;三维间断位移法及强奇异和超奇异积分的处理方法[J];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水林;吴振君;李春光;汤华;;应变软化模拟与圆形隧道衬砌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2 K.赫格;魏汝龙;;应变软化粘土的有限单元分析[J];水利水运科技情报;1973年S2期
3 王水林;郑宏;刘泉声;郭明伟;葛修润;;应变软化岩体分析原理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4 郭瑞平,李广信,阪上最一;土的应变软化模型及其在边值问题中的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8期
5 赵启林,牛海清,卓家寿;应变软化材料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6 刘杰民;;二元扰动有限元法和应变软化材料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7 吴玉忠;岩石应变软化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8 张强;王水林;葛修润;;圆形巷道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Dimitri A.Grivas;Robin N.Chowdhury;王浣;;在应变软化土中“φ=0”的概率统计稳定分析[J];江苏水利;1986年01期
10 钱觉时,王智,罗晖;混凝土应变软化关系及其确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启林;吴天寿;卓家寿;;考虑材料软化特性的结构分叉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张崇厚;刘西拉;;多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的宏观裂缝与应变软化行为[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3 黄磊;卢义玉;夏彬伟;贾亚杰;黄飞;;深埋软弱岩层钻孔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4 郭瑞平;李广信;阪上最一;;土应变软化性状的弹塑性模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徐嘉谟;;等距性断裂形成条件和机理的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朱焕春;李浩;O'Conner C;;脆性岩体的高应力破坏与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符新军;饱和粉土质砂应变软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李正立;考虑损伤及应变软化特性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4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2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