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与横隔板构造细节围焊处疲劳性能
本文关键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与横隔板构造细节围焊处疲劳性能 出处:《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桥梁工程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U肋 横隔板 子模型
【摘要】:为了研究正交异型钢桥面板的U肋与横隔板连接处的疲劳性能,以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U肋与横隔板处焊缝细部构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桥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其局部结构子模型法进行的精细分析,得到了该细部结构焊缝处的应力分布及疲劳危险点;以疲劳试样关注点应力状态应与实桥对应位置应力状态相同的设计原则设计了疲劳试样。对疲劳试样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应力测试和疲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疲劳试样与实桥在U肋与横隔板焊缝处的应力变化规律相一致,最大应力发生在U肋与横隔板焊缝围焊处的焊址部位;疲劳裂纹首先发生在U肋与横隔板焊围焊处,然后沿焊缝向两侧扩展;同时得到了该处的S-N曲线以及容许应力幅值;研究成果为大桥的疲劳寿命评估和养护维修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the joint between the U - rib and the transverse bulkhead of the orthogonal special - shaped steel bridge panel ,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fatigue danger point of the welded joint at the joint of the U - rib and the transverse bulkhead are analyz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solid - bridge structure and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ocal structure sub - model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fatigue specime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ess state at the welding seam of the bridg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 - N curve and the allowable stress amplitude of the bridge are obtain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bridge is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bridge and the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other bridges .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江西省交通运输厅重点科研项目(2010C00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G1251026)
【分类号】:U441.4;U443.31
【正文快照】: 0引言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细部构造疲劳性能方面,国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做了深入研究。Xiao等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与桥面板连接处焊缝进行了比较精细的应力分析与疲劳评估[1];Sim等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2];Connor等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肋板与横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余波;邱洪兴;王浩;郭彤;;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细节疲劳性能及损伤演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2 童乐为,沈祖炎;钢桥面板纵肋现场对焊接头的疲劳性能[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张启伟;张鹏飞;;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节点应力集中系数[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4 邵旭东;曹君辉;易笃韬;陈斌;黄政宇;;正交异性钢板-薄层RPC组合桥面基本性能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2年02期
5 童乐为,沈祖炎;开口纵肋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臻旺;郑凯锋;苟超;刘鹏;;公路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桥面国内外规范荷载作用局部应力计算与比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2 张彬彬;曹万林;王海城;张建伟;;加固后的双曲拱桥承载力评估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杨爱武;;连拱拱桥结构设计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凡;苏杰;;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钢吊箱三维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田帅;叶洪伟;高树山;费世江;;桥面铺装铁尾矿和炉渣隔热性能试验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张鲲;;拱形装配式涵洞的设计与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旭东;李林;柳献;袁勇;吴小建;;盖挖施工荷载确定方法及邻近建筑结构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胡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形通道”联合作用体系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9 刘惠宇;;桥梁中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预制阶段力学分析[J];包钢科技;2009年S2期
10 张建辉;吴强;;综合桥梁防水设计及施工的技术探讨[J];才智;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少伟;游日;;超大跨径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拱式渡槽抗震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叶虔;刘镇;;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与回填工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丽芬;赵均海;高中俊;田宏伟;;混凝土简支梁桥面部分连续新型构造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杨雄;赵万强;曹_g;胖涛;;铁路隧道浅埋下穿机场滑行道的附加荷载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吴刚;;纪念碑式桥墩造型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李梁峰;方家强;;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的震后加固设计及施工[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彦玲;李运生;王元清;潘鹏;;公路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加固方法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培贤;;浅谈卫河特大桥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施工方法[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陈策;钟建驰;;浮运沉井施工期在水流中的受力特性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10 吉增晖;;钢筋混凝土桁架桥梁受损修复技术初探[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晓燕;大跨度钢桥关键构造细节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罗如登;高速铁路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结构形式、受力性能和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余晓琳;自锚式悬索桥静力可靠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成琛;大跨径PC桥梁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程海潜;PC弯曲孔道内接触应力、预应力摩阻损失及张拉伸长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唐国斌;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混凝土箱梁桥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翠娟;超大跨径CFRP主缆悬索桥合理结构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荣霞;节段接缝剪切变形及其在桩—土—桥梁体系中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潘永杰;铁路钢桥全寿命过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立峰;正交异性钢箱梁局部稳定分析理论及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箱形桥梁结构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辛保兵;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剩余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杏;多跨简支梁桥面修补技术的数值模拟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杨守梅;预制节段连续刚构桥梁成桥受力过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春永;混合梁斜拉桥关键技术问题及工程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传博;钢箱梁桥桥面板加固方法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猛;桥梁拉索安全性能鉴定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姚盛丹;动水效应下拱桥的地震响应及船桥碰撞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静;某大跨上承式复合拱结构受力特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志刚;季文玉;安明U,
本文编号:1429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2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