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岩溶区桩端基岩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03:24

  本文关键词:岩溶区桩端基岩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出处:《应用力学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区 桩端基岩 极限承载力 破坏模式 试验研究


【摘要】: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不同溶洞顶板厚度和位置偏移量下桩端基岩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基岩承载力随着溶洞顶板厚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到5D(D为桩径)时达到完整基岩极限承载力;随着位置偏移量的增大,基岩极限承载力也随之增大;当位置偏移溶洞轴线1.0l(l为洞跨)时,基岩承载力达到完整基岩极限承载力;顶板厚度达到5D时,位置偏移对基岩承载力无影响。溶洞顶板厚度在1D~3D时,在中心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为冲切破坏,破坏体为一旋转体;随着荷载位置偏移量的增加,破坏模式转变为扇形冲切破坏;当位置偏移量为1.0l时,破坏模式由冲切破坏过渡到桩端基岩塑性区发展破坏;溶洞顶板厚度为4D时,在中心荷载下呈现撕裂和冲切复合的破坏模式;溶洞顶板厚度为5D时,沿溶洞轴线方向发生撕裂破坏并伴随桩端基岩塑性区发展。最后结合规范给出了完整顶板不同厚度时的安全系数。
[Abstract]:Based on indoor model tes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 of pile end bedrock under different roof thickness and position offset are studie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thickness of cavern ro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intact bedrock is reached when 5D is the diameter of pile. With the increase of position offse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increases.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can reach the comple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drock when the axis of displacement solution cave is 1.0 l / l.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roof reaches 5D, the displacement has no effe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edrock.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roof of the karst cave is 1D / 3D, the failure mode under central load is punching shear failure and the failure body is a rotating body.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displacement, the failure mode is changed into sector punching failure. When the position offset is 1.0 l, the failure mode transition from punching failure to plastic zone of pile end bedrock. When the roof thickness of the cavern is 4D, the failure mode of tearing and punching is presented under the central loa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cave roof is 5D, the tearing failure occurs along the axis of the cave and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pile end bedrock develops. Finally,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whole roof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is giv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de.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岩土工程稳定控制与健康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195) 岩土工程稳定控制与健康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E21618)
【分类号】:U443.15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大型桥梁建设不断增多。我国中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岩溶地貌,在桥梁桩基设计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岩溶区桩基问题。为此不少学者及工程人员展开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文献[1-3]结合下伏溶洞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静载荷试验和应力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勇;陈秋南;马缤辉;;基于极限分析的桩端岩层冲切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2 张慧乐;张智浩;王述红;孙映霞;;岩溶区嵌岩桩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3 张慧乐;马凛;张智浩;孙映霞;;岩溶区嵌岩桩承载特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1期

4 赵明华;雷勇;张锐;;岩溶区桩基冲切破坏模式及安全厚度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2期

5 符策简;;岩溶地区隐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及变形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6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11期

7 金书滨,黄生根,常仲昆;岩溶地区桩基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岩溶;2005年02期

8 黄生根,梅世龙,龚维明;南盘江特大桥岩溶桩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9 赵明华,曹文贵,何鹏祥,杨明辉;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桩端岩层安全厚度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01期

10 刘之葵,梁金城,朱寿增,张桂林;岩溶区含溶洞岩石地基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铁雄;岩溶顶板与桩基作用机理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冯明伟;岩溶区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闫文佳;桩基荷载作用下岩溶顶板承载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勇;尹君凡;陈秋南;;岩溶区桩端基岩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7年04期

2 韩小雷;陈岳川;李耀琨;季静;贺锐波;;刚性桩复合地基下伏溶洞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年04期

3 罗廷勇;;浅析断层对安顺组碳酸盐岩地基工程特性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7年20期

4 赵桂娥;;岩溶区嵌岩桩嵌岩深度优化设计[J];公路工程;2017年03期

5 尹君凡;雷勇;陈秋南;;下伏空洞顶板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6 赵明华;肖尧;徐卓君;杨超炜;胡倩;刘建华;;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承载性能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7 雷勇;尹君凡;陈秋南;杨威;;下伏溶洞嵌岩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J];矿冶工程;2017年03期

8 张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嵌岩桩溶洞顶板破坏预测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10期

9 雷勇;尹君凡;陈秋南;杨威;;基于极限分析法的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研究[J];岩土力学;2017年07期

10 雷勇;尹君凡;陈秋南;刘一新;;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卢平;风险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雷金山;广州地铁隐伏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及充填处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3 刘希灵;基于激光三维探测的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安全预警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杨宜章;岩溶和空区上方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宋战平;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海洋;岩溶隧道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2 唐咸力;岩溶区基桩下伏溶洞顶板竖向承载机理及其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刘治余;复杂溶洞地层中大直径桥桩基础的动力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冯明伟;岩溶区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乐;张智浩;王述红;孙映霞;;岩溶区嵌岩桩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2 戴国亮;龚维明;陈隆;;Hoek-Brown准则的多项式近似解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3 赵明华;雷勇;张锐;;岩溶区桩基冲切破坏模式及安全厚度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2期

4 尤明庆;;岩石强度准则的数学形式和参数确定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5 康厚荣;雷明堂;张谢东;赵杰华;;贵州省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J];岩土力学;2009年10期

6 赵明华;张锐;胡柏学;袁铜森;;岩溶区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7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对“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讨论的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8 潘岳;戚云松;李爱武;;关于“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刘忠昌;朱浮声;舒昭然;于丹;;粘性土地基墩式基础承载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8年05期

10 杜子建;高永涛;窦金龙;姚高辉;;矿山深部开采顶板稳定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苏;成层地基中基桩沉降计算的非线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2 关英俊;高原库区软岩嵌岩桩水平承载力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闫文佳;桩基荷载作用下岩溶顶板承载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4 谢富贵;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李仁江;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宋仁乾;嵌岩桩受力性状及嵌岩深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琴;李从林;吴敏哲;;大跨度斜拉立体桁架的极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特种结构;2010年01期

2 孙建琴;吴敏哲;李从林;;斜拉立体桁架极限承载力的双重非线性分析[J];钢结构;2006年05期

3 吴辉琴;藏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极限承载力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沈祖炎,张其林;受压方管钢柱的屈曲后极限承载力[J];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03期

5 刘建起,陈宝珠;孤立墩抛石基床极限承载力[J];天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6 彭兴黔;纯粘无重土上圆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张典福,陈裕平,李智宇;深圳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4年12期

8 舒兴平,沈蒲生;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变形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93年04期

9 郭大兵,郭靖;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J];工业建筑;1996年04期

10 肖贺;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新平;吴丹宇;丁霞;;基于灰生成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志军;丁德馨;饶龙;毕忠伟;;预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潘轶;徐国彬;;薄壁钢拱壳极限承载力的分析比较及措施改进[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叶梅新;曾庆元;;钢板梁面内极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5 高大钊;;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吴国强;曹红胜;;局部锈蚀钢管极限承载力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国强;王彦博;陈素文;;高强钢焊接箱型柱轴心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及香港钢及组合结构技术研讨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8 陈志国;余加坤;;平面K形搭接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徐新跃;;桩基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的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江冰;周绪红;刘永健;;焊接矩形钢管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的比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四)——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赵权新;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极限承载力的确定[N];山西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小青;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极限承载力与动力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2 李军亮;基于广义灰色模型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康孝先;大跨度钢桥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田伟;桥梁基础中混凝土扩盘桩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东;PHC超长管桩承载力与影响因素应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王敏;SHCC管的试验研究与结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马勇;箱涵进海路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谢东平;卷边槽钢桁架K型间隙节点的极限承载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韩冬冬;条形浅基础极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潘东毅;钢管拱桁架稳定性及极限承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甄圣威;局部压力作用下工字梁腹板的极限承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彦;软件计算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极限承载力[D];吉林大学;2012年

9 何志辉;偏心受剪螺栓群的极限承载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屈建民;齐次广义屈服准则与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36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36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