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桥梁优化设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异形桥梁优化设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异形桥梁优化设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宋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推进。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方面效果突出。但桥梁结构在外部荷载、氯离子侵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结构容易出现疲劳损伤,导致结构承载性能降低。因此,对在役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预防结构破坏性损伤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深远。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异形桥梁结构得到了广泛使用。异形桥梁作为直梁桥和弯梁桥的连接结构,空间效应显著、受力特殊。并且,由于异形桥梁的特殊几何构造和设计的多样性,传统分析方法已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开展该桥型的优化设计工作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本文结合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异形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受力特性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项目,针对异形桥梁的优化设计和损伤识别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模型验证。本文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针对异形箱梁桥的优化设计,基于正交试验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优化参数组合。该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匝道半径、分叉暗横梁刚度、箱梁截面高度和支撑方式对异形桥梁分叉暗横梁处顶板最大应力、应力变异系数、桥梁扭转振动基频和曲梁扭转程度的影响。结合层次分析法,采用综合权重分析研究了各因素对异形桥梁整体受力特性的影响主次顺序。将综合权重分析与平衡分析得出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进行比较,综合权重分析参数组合得出的试验结果优于平衡分析参数组合结果,验证了综合权重分析方法在多指标正交试验影响因素排序和参数设计优化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考虑到异形桥梁结构形式复杂,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柔度及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异形桥梁损伤识别方法。针对异形桥梁的损伤位置识别,验证了模态柔度、模态柔度差曲率、均匀荷载面曲率和均匀荷载面曲率差等指标的有效性,选取模态柔度差曲率指标实现了异形桥梁单位置及多位置损伤定位,识别效果良好。针对异形桥梁的损伤程度识别,构建了频率变化率、振型比值和模态柔度差曲率三种不同的损伤识别参数,,作为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参数;通过建立单位置损伤及多位置损伤识别工况,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态柔度差曲率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多位置损伤程度识别精度要优于基于频率变化率或振型比值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方法。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识别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多位置损伤程度识别精度要更高,识别效果更好。 3.基于粒子群优化模糊C均值聚类理论,结合结构整体模态频率变化比损伤识别指标,提出了多阶模态频率变化比聚类分析的异形桥梁损伤位置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损伤工况的模态频率变化比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损伤位置对应的聚类中心,通过计算测试样本模态频率变化比到各损伤位置聚类中心的隶属度,可以实现异形桥梁损伤定位,测试样本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在损伤位置确定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荷载面曲率差隶属度进行结构损伤等级的评定。通过测量局部损伤区域节点的振型值,获取均匀荷载面曲率差值,计算该指标到各损伤等级的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度确定类别的原则,实现损伤等级判定。单位置损伤程度识别和多位置损伤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异形桥梁结构损伤程度识别中是准确可行的。 4.考虑到异形桥梁损伤识别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参数的影响,开展了损伤程度、传感器数量、模态数量等影响参数对损伤识别指标影响,以及支点附近单元损伤和异形结构横向损伤的评价研究。选取振型差值、模态曲率值、模态柔度差和模态柔度差曲率等指标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损伤程度工况,对各类损伤识别指标的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传感器数量对损伤识别效果的影响,分别分析了51、26、14和8个传感器数量下,不同损伤识别指标的识别效果。分别定义了两种不同的损伤评价理论,用于评价两类不同评价指标的识别效果。针对模态数量对损伤识别效果的影响,选取不同阶数模态数据构造识别指标,对构造指标的识别效果进行了评价;针对支点附近单元损伤,确定了模态柔度差曲率的识别效果最好。针对异形桥梁横向位置损伤识别,提出了基于振型差值的纵横向定位策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46;U44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烨;郑世杰;;基于模糊推理的复合材料柔性梁损伤识别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2 尚高峰;嵇春艳;张强;陈明璐;;基于模态曲率法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研究[J];船舶力学;2010年05期
3 陈翰新;异形箱梁桥力学行为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孙全胜,王学松;连续箱梁斜弯桥有机玻璃模型静力试验和分析[J];东北公路;2002年04期
5 赵玲;李爱群;;基于单元应变能变化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赵玲;李爱群;;基于模态柔度矩阵变化指标的结构损伤预警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杨开荣;周晶;冯新;;基于柔度矩阵法的钢栈桥损伤识别[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谢峻,韩大建;一种改进的基于频率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9 曹晖;Michael I.Friswell;;基于模态柔度曲率的损伤检测方法[J];工程力学;2006年04期
10 卢彭真;张俊平;赵人达;;典型人字形桥梁模型试验研究与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雅勋;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综合评估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贺瑞;大跨桥结构监测系统的模态识别和误差分析及损伤识别[D];清华大学;2009年
3 刘纲;基于长期静态监测数据的大型桥梁安全状态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马辉;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焦峪波;不确定条件下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及状态评估的模糊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龙辰;城市立交异形桥梁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2 刘思青;异形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静力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刚;孙锡红;;接插件精密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5期
2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的一些新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3 刘玲玉;熊峰;李拨;;改进的模态曲率改变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4 向怡宁;余江滔;项凯;;基于频率的混凝土构件火灾损伤检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5 阳洋;周锡元;金国芳;;OpenSees系统识别工具箱开发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6 肖烨;陈剑毅;易萍华;;自由度匹配技术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7 邓建斌;叶洪江;;基于混沌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乔志杰;程翠翠;;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研究及其仿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徐文婷;李承鹏;;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离散化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安振刚,李谋渭,尹显东,于宁,唐伟;遗传神经网络在平整轧制力预报中的应用[J];鞍钢技术;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继阳;竺长安;曾议;;基于遗传禁忌混合搜索算法的设备布局研究[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丁婷;崔红涛;;遗传算法在智能天线扇区波束赋形及阵元失效补偿中的应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3 程远林;李茂军;;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电容器优化配置[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姜明辉;袁绪川;;基于GA优化的个人信用评估SVM模型[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志华;王莉;刘洪;;最大化网络广告收入的投放决策[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瑞艳;李树荣;张晓东;苗荣;;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热传导系统最优控制问题求解[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清;宋年年;王佳庆;姚菁;;优化自抗扰控制器在主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康忠健;徐丽;勾松波;金华蓉;李瑞生;;考虑分布电容的神经网络单相接地故障测距算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姜封国;;基于小生境技术的混合遗传算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刘桂臣;蒋白懿;代进;;基于遗传算法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载人潜器阻力性能的数值和试验预报及外形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亚娟;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谭枫;介入式文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陆满君;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与参数估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晚龙;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分散智能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董慧群;代建制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7 许爱德;开关磁阻电机在船舶电力推进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张进;地震叠前数据的弹性阻抗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于群;电力系统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朝;箱形桥梁结构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万成;动态环境下的元胞遗传算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李坤;参数参与进化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吴香庭;基于遗传算法的K-means聚类方法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马水松;多目标遗传算法与非支配集的构造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洪琴;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和BP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臻;城市公交车辆智能调度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国凯;泰安市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纪二云;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施晓坤;煤炭企业人才结构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胡生;;地基土工实验数据的随机-模糊统计原理及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黄奶清;何沛祥;叶宽友;;空间梁格在多格式箱梁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衍;李灵芝;牛三库;;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农业机械评判模型[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6期
4 马亚丽,王东炜,张爱林;在役桥梁结构健康等级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滕海文;霍达;姜雪峰;林立香;;结构损伤位置识别的组合指标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李永梅;周锡元;高向宇;;基于柔度曲率矩阵的结构损伤识别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7 宋波;潘建仕;;基于Pushover法的曲线桥地震波输入最不利角度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8 单德山,李乔;高速铁路曲线梁桥的支座布置形式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陈翰新;异形箱梁桥力学行为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张发春;杨昌正;;梁格法在弯箱梁桥上的分析及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庆国;;我国桥梁工程的成就与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陈凯;魏庆鼎;;冷却塔风致振动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小森;大跨度斜拉桥全寿命健康监测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郭国会;桥梁结构动力损伤诊断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冯新;土木工程中结构识别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宋雨;文晖大桥健康监测与评估管理系统主要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张平;集成化声发射信号处理平台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7 杨和振;环境激励下海洋平台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王山山;基于振动理论的水工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赵红兵;基于“能量测试”和优化方法的结构单元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吴小平;复杂桥梁结构综合监测系统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焕利;连续箱梁桥横隔梁受力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鄢小虎;基于生物智能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陈曦;基于PSO算法的结构损伤精细识别[D];暨南大学;2011年
4 高振闯;基于归一化频率变化比和柔度指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陈建林;神经网络技术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张向东;基于振动的损伤检测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7 廖旭;大跨度连续刚构典型病害及加固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夏樟华;基于静动力的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D];福州大学;2006年
9 许肇峰;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损伤状况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卢彭真;人字形桥梁的结构计算理论与模型实验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孝珍,朱宏平,陈传尧;灰色相关性分析在结构静力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5年03期
2 陈昕;损伤识别理论在桥梁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公路;2005年04期
3 豆征;王欣;;基于离心加权的桁架早期损伤识别[J];起重运输机械;2007年05期
4 宗周红;牛杰;王浩;;基于模型确认的结构概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5 刘济科,汤凯;基于振动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赵立波;;浅谈梁的损伤识别方法[J];山西建筑;2006年10期
7 李学平;余志武;;一种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新方法[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8 胡利平;韩大建;;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动态法桥梁损伤识别[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周潇;刘泉;李军歌;;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梁桥损伤识别[J];西南公路;2009年01期
10 单德山;李乔;张吉刚;;蒙特卡罗法在桥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健;;不同尺度上桥梁损伤识别的信息分布特征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黄永;李惠;欧进萍;;基于分形理论和小波包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石磊;陈少峰;王焕定;王伟;;损伤识别指标的模糊层次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蒋济同;李志强;;基于遗传算法的梁损伤识别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珑祺;向志海;周马生;;基于频率和振型的测量点优化和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6 钟军军;董聪;夏开全;;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7 薛祥;霍达;滕海文;李宁波;;应用于桥梁损伤识别的小波空间变换基函数敏感性探讨[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健;曹宗杰;于洋涛;;结构健康监测中损伤识别的现状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效尧;;桥梁损伤识别的静态RBE神经网络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赵红兵;顾元宪;;基于极大极小化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地面交通激励下古建筑影响及古木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红兵;基于“能量测试”和优化方法的结构单元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谢峻;基于振动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4 鲍跃全;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压缩采样与损伤识别融合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张清华;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尚鑫;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施洲;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砚飞;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桥梁损伤识别与评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闻骥骏;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反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文;基于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2 史文海;基于递推随机有限元的随机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周潇;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何源;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跨度斜拉桥静力损伤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佳程;基于证据理论的管道损伤识别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彦辉;裂纹梁的结构建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姜爱玲;黄河胜利大桥的损伤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孙卫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梁桥损伤识别[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安志刚;基于动力参数的铁路桥墩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潘晓杰;钢管混凝土模型桥的试验模态分析及损伤识别算法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异形桥梁优化设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8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