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破坏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4 08:11

  本文关键词: 桥梁工程 水毁破坏规律 模型试验 路桥结合部位 影响程度 数值计算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公路桥梁工程中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破坏规律,依据Fr相似准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着重探析模型伸入水流长度、与水流方向夹角、坡比及有无防护措施对模型水毁破坏的影响程度;ADINA有限元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两者相吻合。研究表明:模型伸入水流长度分别设为20,40 cm和60 cm工况条件下,水流冲刷或浸泡作用对模型结构体造成的破坏程度逐渐加深,亦即模型伸入水流长度越长,水流对模型结构体破坏程度越严重;模型与水流方向夹角分别设为45°,90°和135°工况条件下,当模型与水流方向夹角为135°时,模型结构体受水流冲刷或浸泡作用后在其周围形成的堆积物体积量大且分散,冲刷深度显著,模型几乎完全破坏;设有一定坡比的模型,坡面能使水流流速产生有效分解,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采取注浆层或围堰防护措施可对模型结构体起到完全的保护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reveal the damage law of road and bridge joint in highway and bridge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Fr similarity criterion, the orthogonal test desig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ength of the flow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flow. The slope ratio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protective measures on the damage of the model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Adina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length of the model is 2040 cm and 60 cm, respectively.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model structure caused by the scour or immersion of the water flow is gradually deepened, that is, the longer the flow length of the model is, the more serious the damage degree is to the model structure body caused by the water flow. When the angle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flow direction is set to be 45 掳/ 90 掳and 135 掳, respectively, when the angle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flow direction is 135 掳, the volume of the deposits formed around the model structure is large and dispersed, and the scour depth is obvious, when the angle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flow direction is 135 掳. The model is almost completely destroyed, with a certain slope ratio, the slope can decompose the flow velocity effectively and has a strong anti-scour ability, and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of grouting layer or cofferdam can completely protect the mode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4123) 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L2015211)
【分类号】:U418.54;U44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年祖;建德琳;代玉莉;王濵鹏;王惠栋;;山岭重丘区道路改扩建路基持续降雨渗流数值模拟[J];公路交通科技;2016年09期

2 刘伟军;;关于公路水毁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江西建材;2016年13期

3 李俊;刘鹏;;山区公路路基水毁类型划分[J];华东公路;2016年01期

4 孙有财;;浅谈山区公路水毁的防治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06期

5 李宾;;国道217线天山公路冲刷模型试验及应用[J];公路工程;2015年01期

6 罗青;熊建安;;路基水毁特征及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年24期

7 齐洪亮;田伟平;李家春;;山区沿河路基水毁灾害风险定量评价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14年02期

8 高明永;田伟平;王栋;;路基水毁灾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华东公路;2012年02期

9 沈水进;孙红月;朱汉华;;台风暴雨引发公路水毁规律分析及防灾对策[J];公路工程;2011年06期

10 王继宏;;浅议公路水毁的成因与防治[J];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保成;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军;张郭;杨代强;;基于STM32的智能扫地机器人避障系统设计的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新杰;王富东;;竞赛机器人小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及解决[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马殷元;基于新型单片机P89C51RD2的倒车雷达设计[J];甘肃科技;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学文,管树国;论山区公路的水毁防治[J];林业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2 凌建明;朱文强;李若灵;;浅议水毁防治措施选择[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3 凌建明;朱文强;李若灵;;浅议水毁防治措施选择[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4 王永红;王蓉蓉;;高速公路出现水毁路面的若干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4期

5 崔兴伦;李玉萍;;高速公路出现水毁路面的若干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7期

6 马军峰;;浅谈公路的水毁和防治[J];今日科苑;2008年14期

7 郝春风;薛锐;;水毁路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8 刘伟兵;惠猛;;浅析防治路面水毁的几点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4期

9 吴玮;;沿河公路水毁发生的机理及水毁修复[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10 王立志;邵伟;;浅谈水毁路面形成的原因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丹;;浅谈山区公路的水毁防治[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姜建平;纪宏;支峰;;济南山区道路水毁处治对策探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3 殷昭峰;;高速公路边坡水毁应急处置方案探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4 郭玉民;;山区高等级公路常见水毁分析与防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梁志海;张庆福;赵洪波;梁若霖;;太平湾水电站下游防护堤水毁修复[A];2012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监测专委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波;;山区公路水毁路基稳定性分析及防范[A];2014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高翔 刘洪春 郁培和;怀远高标准完成水毁道路复通工程[N];蚌埠日报;2007年

2 记者  吴楚楚;广东全面核查水毁公路情况[N];中国交通报;2006年

3 通讯员 陈文吉;福建投入5亿元修水毁[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王文奇;柞水筹资58万元修复水毁通村水泥路[N];商洛日报;2007年

5 吴玉锋邋万青峰;张德轩:全力以赴做好水毁校舍重建工作[N];驻马店日报;2007年

6 李高峰;双槽乡狠抓水毁道路修复[N];商洛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张建国 朱岳松;安徽扎实推进水毁修复[N];中国水利报;2008年

8 刁春弟 过渡生;和县水毁修复工程进度快[N];巢湖日报;2008年

9 王存富 何衍贵;资峪乡返乡农民修复水毁遗留工程[N];商洛日报;2009年

10 王辛石;陕西渭河水毁修复启动[N];中国水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红;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计算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张秀芳;非恒定流作用下丁坝水毁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齐洪亮;公路自然灾害评价系统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洁;山区铁路路基水毁机制研究与预警系统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未红红;涞源县水毁耕地复垦潜力及类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玉;小米滩丁坝坝根水毁成因的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4 何宁;铁岭地区干线公路路基抗水毁技术与对策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5 马保成;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弋珂源;秦巴山区高速公路桥涵抗水毁设计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刘爱光;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韩彦芳;广巴高速公路某路段暴雨水毁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高明永;公路小桥涵水毁防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孙长辉;辽宁省东部山区普通公路路基水毁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10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10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