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红黏土公路路基压实度标准研究
本文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红黏土 室内土工试验 压实度标准 含水率控制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究湘南红黏土公路路基压实标准降低的依据和具体幅度,对红黏土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土工试验,分析了压实度、含水率对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获取了渗透率、压实系数、CBR等指标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最终根据上述指标随压实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压实度降低的建议值。研究表明:压实度对红黏土收缩性和膨胀性的影响较小,随着压实度的提高,红黏土的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均明显降低,而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则逐渐增加,但黏聚力在压实度由93%增加到96%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当初始含水率控制在30%左右,压实度大于93%时,红黏土的CBR值均符合规范要求。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建议湘南地区红黏土路基的压实度可总体降低至93%,且填筑时的含水率应略大于最优含水率。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asis and specific range of the reduction of the compaction standard of red clay highway subgrade in southern Hunan, a series of laboratory geotechnic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red clay, and the influences of compaction degree and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d clay were analyzed, and the permeability was obtained.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compaction coefficient and compaction degree is give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rule of the above indexes with compaction degree, the suggested value of compaction degree is give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ompaction degree has little effect on shrinkage and expansion of red cla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mpaction degree,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of red clay decrease obviously, while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cohesion force increase gradually, but the cohesion force does not change obv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compaction degree increasing from 93% to 96%. When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s controlled at about 30% and the compaction degree is greater than 933, the CBR values of red clay a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action degree of red clay subgrade in southern Hunan can be reduced to 933 in general,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in filling should be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optimal moisture content.
【作者单位】: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省张桑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基金】: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2014 318 785 090) 湖南省科技人才专项——湖湘青年英才计划项目(2016RS3037) 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201310)
【分类号】:U4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南;吴立坚;周勇;邓捷;;红黏土边坡浅层破坏机理及稳定评价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6年03期
2 陈开圣;;压实红黏土收缩变形特性[J];公路;2015年02期
3 杨博;张锐;郑健龙;刘龙武;;南方多雨地区路基择时施工方法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4 陈开圣;殷源;;贵阳—清镇高速公路红粘土强度指标性能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5 陈开圣;胡鑫;;高液限红粘土变形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6 邹维列;叶照旺;潘小兵;;中美日土基压实控制标准比较[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谈云志;压实红粘土的工程特征与湿热耦合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吉倩;;路基红黏土变形特征及E-B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6年05期
2 武泽华;陈开圣;;压实红粘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3 陈开圣;;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J];公路;2016年02期
4 杨俊;邹林;狄先均;唐云伟;黄家标;;天然砂砾改良红黏土的力学指标试验及数学模型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09期
5 孙德安;李培;高游;吕海波;;红黏土浸水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5期
6 杨俊;黎新春;童磊;;风化砂改良高液限红粘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7 张广豪;;南方多雨地区路基择时施工方法的思考[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年Z1期
8 王建强;易宇成;高秦;;云南红粘土路基水泥加固力学特征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12期
9 史芳;薛晓辉;李秋全;陈峰;;土工格栅二灰土加宽路基的力学特性[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9期
10 王莹莹;张文慧;朱德志;;初始含水率对红黏土胀缩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文宇;广西红黏土土质特征及土性改良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陈宾;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为;张锐;刘龙武;;海南高液限红黏土直接填筑路堤试验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2年04期
2 孔令伟;陈正汉;;特殊土与边坡技术发展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3 杨和平;林丽萍;肖杰;湛文涛;;用土水特征曲线分析膨胀土的改良效果[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10期
4 吴胜军;刘龙武;王桂尧;;红粘土路基裂缝开展规律室内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1期
5 胡利;;刚果共和国砂性土路基雨季施工问题与处理[J];路基工程;2010年05期
6 杨献章;万智;何美艳;郭爱斌;郭爱国;;结合规范谈对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基填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7 龚先兵;;红粘土路基填料的试验方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建华;陶文平;伍真川;;红粘土路用性能试验及施工质量控制[J];中外公路;2010年01期
9 夏元友;张亮亮;;考虑降雨入渗影响的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0期
10 陈开圣;沙爱民;;黄土压实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洋;公路处治土THMC耦合模型及路基变形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2 王铁行;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计算原理及临界高度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3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世文;兰荣旺;;大连红黏土形成期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8年02期
2 郭素兰;;韶关红黏土特征及其地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3 侯军;;红黏土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及对策[J];山西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4 吴瑞潜;谢康和;陈先华;钱维标;;水泥和粉煤灰加固红黏土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07期
5 钱征宇;;红黏土地区铁路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铁路;2007年02期
6 阳东升;黄质宏;;六盘水地区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征[J];山西建筑;2008年35期
7 方薇;杨果林;余敦猛;;武广客运专线红黏土变形特性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8 张林锋;肖欣;李辉;;桂林红黏土微结构特征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9 方薇;杨果林;;武(汉)广(州)客专武汉—韶关段红黏土工程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10 刘宝臣;牟春梅;;有机质污染红黏土地基加固效果的力学效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孔思丽;曹小兵;;贵州红黏土地区工程问题及基坑变形特性[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张辉;赵炳梓;张佳宝;;我国南方地区红黏土去除病毒能力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郭培玺;俞缙;陈俊生;;损伤理论在水泥红黏土试验研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为才;中国地质专家破解几内亚红黏土秘密[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郑卫东;寒冷季节养猪两巧法[N];河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钱立义;红黏土比表面积试验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2 易亮;红黏土土水特征及湿化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龚琰;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黏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向东;云南红黏土路用性能及施工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赵蕊;基于贵阳红黏土力学参数试验的邓肯—张模型修正[D];贵州大学;2016年
6 朱梦;干缩条件下贵州红黏土渗透性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7 王亮亮;客运专线红黏土地基固结变形及桩网加固机理现场试验[D];中南大学;2010年
8 蒋正国;纤维红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余再西;有机酸对红黏土置换水泥土桩的腐蚀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26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2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