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中国第一艘轮船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8-02-26 14:39

  本文关键词: 近代中国 轮船 宝顺轮 宝顺洋行 宁波商人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宝顺"号轮船是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但许多基本史实尚不清楚。中外史料表明,宝顺轮是英国在华公司宝顺洋行委托美国John Gray公司于1851年在纽黑文建造的,建成之时就根据该洋行的名字被命名为"宝顺"。这是一艘由螺旋桨推进的轮船,而不是像现代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明轮轮船。该轮船1852年3月从英国驶抵香港,此后主要航行于香港与印度之间,为宝顺洋行贩运印度所产的鸦片。1854年冬,宝顺洋行决定将宝顺轮出售给宁波北号商人。1855年7月,宝顺轮完全为宁波北号商人所有,并且进入了宁波港,但依然沿用其原名"宝顺"。宝顺轮是第一艘属于中国人的轮船,它标志着中国轮船时代的到来。
[Abstract]:"Baoshun" is the first ship introduced into modern China, but many basic historical facts are still unclear.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ical data show that Baoshun, a British company in China,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John Gray Compan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build it in New Haven on 1851. When it was built, it was named "Baoshun" after its name. It was a ship propelled by propellers, rather than a Ming steamer, as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e ship arrived in Hong Kong from England on March 1852. Since then, mainly sailing between Hong Kong and India, it has trafficked Indian opium for the Baoshun foreign trade. In the winter of 1854, Baoshun decided to sell the Baoshun to the merchant of Ningbo Bei. In July 1855, Baoshun was wholly owned by the merchant of the Ningbo Bei. And entered Ningbo Port, but still used its original name "Baoshun". Baoshun is the first Chinese ship, it marks the arrival of the Chinese ship era.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89)
【分类号】:F552.9;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锋;近代中国“发现”世界的第一人──徐继ul再论[J];城市研究;1994年02期

2 李占才;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J];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05期

3 张代春;;马克思与近代中国述略[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葛玉红;;铁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李占才;;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阮仪三,张为诚,曹晖,杨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要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7 武强;;近代中国港城关系变迁简析(1916~1936)——以相对集中系数为例的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2期

8 佚名;;武汉大学的早期规划与建筑[J];建筑与文化;2007年05期

9 苏全有;近十年来我国近代航运史研究综述[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辉;;天津卫电力史话[J];国家电网;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第2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4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近代中国》第4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刘广京;;刘广京教授致本刊副主编陈绛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英;近代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历程与表现[N];光明日报;2005年

2 黄兴涛;探究近代中国的时间之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一个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季荣臣;近代中国的反现代化思潮浅论[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朱英;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研究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4年

6 金石;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曲折演变[N];人民日报;2000年

7 高中华;近代中国救灾体制的重要特点[N];人民日报;2010年

8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马勇;如何读懂近代中国[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梁展;族群转向与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N];中华读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3 卢征良;近代中国市场之倾销与反倾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5 罗靖;近代中国与世博会[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吴静;近代中国民办企业的技术引进[D];厦门大学;2009年

9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卜志勇;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亚希;近代中国女教师的兴起(19世纪末至193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周洁;对近代中国公司立法的探究[D];新疆大学;2016年

3 金阳;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宗教意涵[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4 刘芳;梁启超民族观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

5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波;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洪涛;成长与迟滞: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1865-1945)[D];厦门大学;2006年

8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兆君;近代中国“国货”思潮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8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38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