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混凝土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绿色生态混凝土 有效孔隙率 透水系数 力学性能 配合比设计方法 出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绿色生态混凝土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混凝土,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由于其植物相容性,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调节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作用。本文基于绿色生态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生态学、植物学、材料科学等相关科学的基础理论,借用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体积法,对绿色生态混凝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ORIGIN数据分析软件对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水泥基胶凝材料组合体系流变性能研究表明:为了满足生态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为20-30%的要求,水泥基胶凝材料组合体系流变性能须适中,单掺粉煤灰时最佳掺量为20%;单掺矿渣时最佳掺量为20%~30%;粉煤灰和矿渣复掺等量取代水泥30%,两者适宜匹配比例为1:2。在水胶比为0.30,矿物掺合料总掺量为30%时,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浆体的剪切速率--剪切应力以及剪切速率-表观黏度相互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建立了水泥基胶凝材料组合体系的流变方程,研究发现无论单掺还是复掺,均满足Bingham体流动模型。2)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测试精度高的绿色生态混凝土有效孔隙率测试方法,建立了绿色生态混凝土透水系数与有效孔隙率之间的相互关系:K=1.1×10-8e6.04(R=0.995,n=24)。3)探讨了粗骨料粒径、胶凝材料总量、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及品种以及水胶比对绿色生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绿色生态混凝土强度与有效孔隙率之间的相互关系:y=0.064x2-4.797x+91.89 (R=0.98,n=15);得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制技术关键参数的适宜取值范围:即粗骨料粒径为9.5~16mm,水胶比为0.29~0.35,胶凝材料总量为260-300kg/m3;并提出了提高绿色生态混凝土性能的有效途径。4)基于等粒径球体模型,借鉴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体积法思想,提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科学、有效能达到预定目标。5)采用0.1%浓度的草酸溶液对生态混凝土进行降碱处理,可使生态混凝土的pH值降至9.5-10.5之间,其28d抗压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生态混凝土植生试验表明:降碱处理后的生态混凝土与狗牙根草种及高羊茅草种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oncret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perties of green ecological concret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rate - shear stress and shear rate - apparent viscosity of cement - 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 is studied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ecological concrete . 4 )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particle size sphere model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 of green ecological concrete mix ratio design by reference to the volume method thought in the design of ordinary concrete mix proportion design .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瑞珍;田秀淑;任书霞;;生态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李庆刚;;生态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7年04期
3 纪荣平;吕锡武;李先宁;;生态混凝土对富营养化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J];水资源保护;2007年04期
4 董卫锋;王仲旭;;生态混凝土应用现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萌;陈宏书;王结良;;生态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年05期
6 李晨;曾丽璇;吕向红;;生态混凝土净水技术及其研究现状[J];混凝土;2011年09期
7 潘春华;;镇江研制成功生态混凝土[J];江苏建材;2012年01期
8 龚宝良;赵竹生;张凌发;;可种草皮的生态混凝土[J];建筑工人;2013年01期
9 叶飞;;适用于福建省生态混凝土的植物种植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3年04期
10 徐荣进;刘荣桂;薛冬杰;何政卿;;煤矸石植生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化建;孙恒虎;;生态混凝土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智;钱觉时;张朝晖;石从黎;;生态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及存在问题[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鹏程;舒茂;李继涛;梁玉红;;现浇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4 张鹏程;舒茂;李继涛;梁玉红;;现浇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A];2011全国水工泄水建筑物安全与病害处理技术应用会刊[C];2011年
5 樊建超;;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力学试验与应用前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荣进;刘荣桂;颜庭成;陈妤;雷丽恒;;透水性多孔生态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志山;陈荷生;;生态混凝土在江河湖泊等天然水域环境整治中的应用[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8 邢振贤;闫翠英;王丽梅;;无砂大孔生态混凝土的技术性质试验分析[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9 王子明;崔素萍;兰明章;;生态水泥混凝土技术进展[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吴骏;科技部门积极推介生态混凝土新技术[N];宜兴日报;2008年
2 兰峰;华育永成公司推广使用新型生态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元强;江苏宜兴推广新型生态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元强;追寻理想的绿洲[N];无锡日报;2009年
5 俊康 娜姿 陈丽;把“绿色”梦想变成现实[N];宜兴日报;2010年
6 记者 赵关良;生态混凝土使污水变清[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蒋冬青;生态混凝土及其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刚;生态混凝土水分保持与供水措施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蒋婷;基于生态混凝土的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彭华;绿色生态混凝土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颜小波;多孔生态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5 汲博生;大孔生态混凝土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6 佟洁;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材料制备及其净水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万炜;透水性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及抗冻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8 袁建焘;用于海洋环境的生态混凝土制备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兴昌;利用废弃粉煤灰配制生态混凝土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10 崔骏;新型多介质生态护坡技术研制及其对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影响[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1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4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