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青海高等级公路电热融雪技术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7 17:37

  本文选题:电热融雪 切入点:发热电缆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青海地方经济大的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规模迅速增加,然而青海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冬季寒冷期长,且最低气温偏低,冬季降雪天气给高等级公路的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大量的研究调查显示,冬季冰雪道路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冬季,因雨雪天气给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冰、雪天气中,路面附着能力大大降低,对车辆行驶的动力性及安全性极为不利,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因此本论文针对高等级公路的上下坡段、弯道处及隧道出入口等特殊路段的电热融雪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分析发热电缆融雪化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及试验研究,对功率设计、施工技术、技术和经济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现场电热融雪数据及融雪效果,得出电热融雪试验初期有一很长的时段路面在吸热升温,而融雪量小,升温后融雪速度快,效果显著;压实雪的融雪效率比未压实雪的融雪效率高;在预热情况下,可实现实时融雪。结合青海省的高寒气候特点,得出对于青海地区道路融雪,其铺装功率采用650W/m2才可满足本地区融雪化冰要求。故将该功率作为我省高等级公路电热融雪的推荐功率。通过对加入发热电缆层的沥青混合料和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对比试验研究,得出加入发热电缆层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起到了加筋作用,提高了其力学性能。通过对不同层位加入发热电缆层的沥青混合料的对比试验研究,得出了发热电缆层位于试件中间时,其抗压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最大,同时其抗车辙性能也得到提高,加筋效果最好。综合考虑融雪效果、发热电缆强度、发热电缆层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加筋效果、青海高等级公路常用沥青路面面层结构形式等主要制约因素,确定青海高等级公路电热融雪发热电缆层最佳埋置位置为4cm的上面层之下。通过施工工艺研究,验证了加设稀浆封层的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对发热电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Qinghai, the construction scale of high grade highway is increasing rapidly. However, Qinghai is located in alpine and high altitude area. The winter cold period is long, and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is low. Winter snow weather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ffic safety of high grade highway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show that winter snow and ice roads seriously affect road traffic. In winter, due to rain and snow weather, the traffic safety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rain and snow weather. In the weather of ice and snow, the adhesion ability of road surface is greatly reduced, which is extremely unfavorable to the driving power and safety of vehicles, and traffic ac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at the upper and lower slope section of high grade highway. The electric heat melting snow technology at the bend and the tunnel entrance and other special sections is tested and studied. Some key problems of snowmelt and ice melting of the heating cable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pow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e also studie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analyzing the field data and the effect of melting sn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experiment of electric melting snow, but the amount of melting snow is small, the snowmelt speed is fast after heating up, and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The snowmelt efficiency of compacted snow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ncompacted snow;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heating, real-time snowmelt can be realized. The surfacing power is 650 W / m ~ 2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now melting and ice melting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is power is regarded as the recommended power for electric snow melting of high grade highway in our province. The asphalt mixture and ordinary asphalt mixture with heating cable layer are added to the asphalt mixture.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based on. It is concluded that adding heating cable layer can strengthen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and improve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en the heating cable layer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specimen,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compressive resilience modulus are the largest, and its rutting resistance is also improved, and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is the best. Considering the snowmelt effect, the strength of the heating cable is obtained. The effect of heating cable layer on the reinforcement of asphalt concrete surface layer, the structural form of asphalt pavement surface of Qinghai high grade highway and other main restrictive factor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best buried top layer of electric heat melting snow heating cable layer of Qinghai high grade highway is 4 cm below the top layer. Through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lurry seal layer is verified,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heating cable are analyzed.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18.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型环保道路融雪车研制成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2 朱强,赵军,刘益青;太阳能——土壤蓄热技术在公路融雪中的应用[J];建设科技;2005年14期

3 田莹;张楠;;“盐”水融雪何时被叫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年01期

4 王庆艳;李维仲;;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融雪机理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8年11期

5 高青;刘研;林密;;道路融雪地能利用热循环基本性能模拟分析[J];公路;2009年07期

6 刘研;高青;黄勇;于鸣;张忠进;;地能利用中道路融雪逐年运行过程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1期

7 贺青山;刘志辉;魏召才;;基于水热平衡的融雪过程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西川肇;丸安隆和;诸一骅;;利用人造卫星资料研究山地流域的融雪预报和流量预报方法[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9 张肇富;道路地热融雪系统[J];市政技术;1999年04期

10 朱校斌;王新亭;周利;于艳卿;杨沛珊;邹晓兰;孟昭才;康兴伦;;安全绿色环保融雪除冰剂研究[J];科学中国人;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高青;林密;刘小兵;马纯强;李明;黄勇;;集热蓄能路面融雪化冰过程模块化构造[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先觉;;高速公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解决方案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胡文举;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桥面热力融雪模型的建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纪洪健;;冬季道路积雪和冰晶消除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睿;曹建华;鄂毅;;人民日报社卫星主站天线融雪除冰系统设计[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年

8 杨磊;邵化新;;浅谈氯化钙在堤防道路融雪中的应用[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傅华;肖继东;杨志华;李聪;沙依然;;库玛拉克河流域盛夏最大可能融雪雪量估算[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10 张亮;刘道平;钟栋梁;薛相美;李刚;;道路地热融雪化冰研究现状[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东亮;本市自主研发融雪屋亮相[N];北京日报;2012年

2 通讯员 廖志米;泽普县认真做好融雪性洪水防御工作[N];喀什日报(汉);2007年

3 张鸣岐;清融雪预案保出行安全[N];天津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丹邋董晓勋 李锐;融雪防冻全面有序展开[N];长江日报;2008年

5 记者 靳晓磊;三级预警应对冬季降雪[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记者 孙曦 通讯员 王东坡 江秀龙;融雪铲冰工作实现机械化[N];首都建设报;2008年

7 记者 张鸣岐 通讯员 张志顺;动员全市力量加快清雪进度 确保主干道路清除干净[N];天津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楠;全新理念开发双向环保融雪技术[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陶晓波;新疆长传局为民航加装卫星天线融雪装置[N];人民邮电;2008年

10 记者 陈西艳;新区清融雪预案发布[N];滨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慧宁;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融雪模型及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华军;流体加热道路融雪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尉学勇;西藏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太阳能融雪(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赵宏明;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及桥面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作富;融雪化冰用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刘凯;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屠艳平;地源热泵系统融雪化冰可靠性设计及神经网络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郭德栋;基于微波与磁铁耦合效应的融雪除冰路面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高洁;高山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融雪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清楠;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应用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郑跃龙;融雪撒布机预湿装置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穆鹏;降雪、积雪、融雪离子特征及秸秆覆盖下融雪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冯雷;融雪抑冰材料的研发及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泽仁多吉;复合型融雪沥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王小娟;道路融雪化冰—地源热泵复合式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郝如东;内置融雪化冰装置的透水混凝土地面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元吉;青海高等级公路电热融雪技术的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磊;道路融雪化冰特性实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龚龙;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融雪及有限元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5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25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