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
本文关键词:中国道路网与生态系统破碎化关系统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师范大学》 2012年
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
范科红
【摘要】:本文以渝宜高速重庆段15k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结合景观生态学,系统分析了单一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在吸收已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景观评价以及土地资源评价等相关成熟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道路生态风险模型以及指标体系,并利用GIS地统计模块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评价与成果的表达,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对道路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探究。 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在研究时段里,除云阳以东区段外其他分段区的优势景观为耕地,且不同分段区的林地和耕地所占面积百分比均在60%以上。总的来说,不同分段区建设用地增长均较快,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出时间递减效应和中心城市辐射效应,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除云阳以东分段区外,其他区段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指数都是2000-2007年大于1986-2000年,表明随着道路的修建其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并且不同地类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道路沿线不同路段1986-2007年的图斑数都增加,斑块密度增大,导致斑块破碎程度加剧,除了云阳以东段外土地破碎化程度、景观分维数指数和形状指数先增后减,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说明这3个分段区的景观异质程度加强,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或均衡化。 (2)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缓冲距离的关系 缓冲区道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3km,各分段区道路对两侧土地利用影响的范围差别较大,从1km到4km不等;根据由城镇化影响指数曲线的拐点变化特征,将影响模式分为山峰型、递减型、山谷型3种。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道路2-5km内,1986-2007年研究区建设用地用扩展强度指数介于1.76-27之间,远远大于0.28,属于快速扩展类型,建设用地扩展仍呈现出很强的空间集中性和中心邻近性。随着道路缓冲距离的增加,景观破碎度先增后减,在2km缓冲区较大,之后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分维度、多样性指数呈现幅度较小的增加。 (3)道路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 1986-2007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整体上有所上升;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如生态风险度较高的主城区,其周边的长寿西段风险小区的值也较高;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呈现出时序上的差异性,1986年生态风险度的高值区分布主要在道路影响域西部地区,这与主城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有重要的关系;2000年和2007年生态风险度的高值区聚集在东部的云阳以东段,这主要与道路修建的时限性有关,此外研究区东部因水位抬升而引起的一系列建设也是导致路域生态环境空间变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820.3;F301;F5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学工;颜磊;徐丽芬;卢亚灵;马禄义;;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双成,许月卿,周巧富,王磊;中国道路网与生态系统破碎化关系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3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4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5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郑 度,李双成,阎建忠;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6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沈振西,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兰州至格尔木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7 罗格平,周成虎,陈曦;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8 彭建,王仰麟,张源,李卫锋,吴健生,陈大为;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9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10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战波;杜浩文;;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及模型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5期
2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3 吴军;程钰;;基于影响因素角度和时间序列模型的耕地资源目标预测研究——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Z1期
4 陈建宏;刘振肖;;基于面板数据的江苏耕地社会经济模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Z1期
5 ;E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Land Use in Ji'an City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6 ;Government's Role i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7 ;Study on Farmland Use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in the High and Cold Areas in Northwest Yunnan——A Case Study of Ninglang Yi Autonomous Coun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8 于莎莎;刘燕;;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刘晓杰;高界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的生态绿化和环境建设[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樊小凤;程久苗;吕军;王秉建;李琴;;安徽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淑卿;赵来;吕成文;;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赵来;崔淑卿;吕成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研究——以黄山市为例[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霍小鹏;;天然气钻井作业的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以川渝地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4 李皓然;;试论北京市浅山区居住区景观规划策略[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5 陈剑;;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涂小松;;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响应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谢花林;李秀彬;;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李雪莹;;武汉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加强;王金生;舒俭民;滕彦国;;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穆振侠;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黄义忠;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贾晓晴;古莲河露天煤矿环境影响与景观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艾蕾;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易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柳州市生态用地规划布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聂斌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佟艳;矿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评价与规划[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孟培培;基于3S的土地督察信息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文亮;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峰;周伟;王磊;;江西省公路网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2 吴青柏,李新,李文君;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变化响应模型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4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布仁仓;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徐鹤,贾纯荣,朱坦,戴树桂;生态影响评价中生境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8 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2期
9 宗跃光;廊道效应与城市景观结构[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年03期
10 张鹏飞,姚成;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沿线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静,廖善刚;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4期
2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3 张宝雷;张淑敏;周启刚;周万村;;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4 王印传;许嗥;杨杰;;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1期
5 杨凯;曾永年;历华;;湘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6期
6 湛兰;周勇;徐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年02期
7 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4期
8 吴云景;吴立潮;郑瑜;赵建平;;信宜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9 湛兰;周勇;徐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10 葛怡,史培军,周俊华,邹铭;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上海市区水灾灾情模拟[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良;高小红;亢健;邹婵;;基于遥感和GIS的北川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张轶秀;千怀遂;;广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肖志坤;姜良美;全斌;;“两型社会”建设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RS的襄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凯;冉圣宏;亓沛沛;;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资源效应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徐军;;环境一号卫星CCD影像在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昱;张弛;周惠成;沈必成;;SWA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8 蒲雯;张超;杨建宇;;基于CA复合模型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9 肖瑶;王艳慧;尹川;;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10 王鹤饶;郑新奇;曹新;;基于CA-Markov的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光辉;[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秀彬 辛良杰;[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李秀彬;[N];中国财经报;2009年
4 张维宸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李薇;[N];中国测绘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健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哈欣;[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8 陈长明;[N];汉中日报;2007年
9 记者 周怀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记者 顾莉;[N];格尔木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忠学;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邵景安;西南山地景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管理实践对土壤水、养分和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5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海林;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万利;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丁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晶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奇峰;松嫩平原典型荒漠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咙霏;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漫;河池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预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姜宁宁;基于GIS的渭北旱塬LUCC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焦红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毅娜;兰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发展相互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郭营;安仁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何美香;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梁丽霞;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道路网与生态系统破碎化关系统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