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地铁动荷载作用下与地裂缝小角度斜交隧道围岩动力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13:10

  本文选题:西安地裂缝 切入点:动荷载 出处:《长安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自上世纪中叶首次在西安发现地裂缝以来,目前已在西安市区陆续发现地裂缝达14条之多,现阶段重点建设工程对于地裂缝一般采取主动避让的措施,但对于跨越区域较大的线性工程,不可避免地在地裂缝区域进行工程建设。近几年来,城市地面交通压力不断增加,作为便捷公共交通方式的地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西安地铁建设的步伐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地铁1号线、2号线已经分别在2013年和2011年建成通车,地铁3号线也预计在2015年建成通车,但由于地裂缝的存在,地铁工程在地裂缝区域的工程处理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西安地铁1、2号线为工程背景,重点研究了与地裂缝30°斜交条件下的马蹄形隧道?地层?地裂缝动力响应问题,通过比例1:20物理模型试验,监测围岩中加速度、围岩土应力、隧道相对位移在地铁动荷载作用下不同工况的动力响应,探究在地铁动荷载作用下地裂缝?地层?隧道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地裂缝对振动波传播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在地铁动荷载作用下沿隧道纵向、竖直方向、不同频率的围岩加速度变化规律;(2)总结了在模拟地铁动荷载作用下围岩土体内部土压力的变化规律;(3)得到了在模拟地铁动荷载作用下隧道与围岩土体竖直相对位移的变化规律。本文在课题组已完成的地裂缝与地铁隧道90°正交、60°斜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地铁动荷载作用下与地裂缝小角度斜交时的地层?地裂缝?隧道动力响应问题,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后续的地铁动荷载作用下地裂缝段的隧道防灾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57)的资助。
[Abstract]:Since the ground fissures were first discovered in Xi'an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as many as 14 ground fissures in Xi'an urban areas. At this stage,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s generally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avoid ground fissures. But for the large linear projects across the region, it is inevitable to carry ou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of ground fissures.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sure of urban surface traffic has been increasing. As a convenient mode of public transport, the subway has greatly alleviated the ground traffic pressur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pace of subway construction in Xi'an has also been carried out intensively. The subway lines 1 and 2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opened to traffic in 2013 and 2011 respectively. Subway Line 3 is also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and opened in 2015, bu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ground fissure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engineering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subway engineering in ground fissure area are still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engineering circles.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Xi'an Metro Line 1 and 2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e horseshoe tunnel with 30 掳oblique intersection with ground fissures is studied emphatically. Strata?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ground fissures is studied by means of physical model test at 1:20 to monitor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acceleration, stress and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tunnel under the dynamic load of subway, and to explor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ground crack under the dynamic load of subway. Str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nnel intera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round fissures on the propagation of vibration waves are analyze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1: 1) reveal the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tunnel under the dynamic load of the subway.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law of soil pressure in surrounding rock mass under simulated subway dynamic load is summarized. The vertical relative position of tunnel and surrounding rock soil under simulated subway dynamic load is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work done by the research group on 90 掳orthogonal crossing between ground fissure and subway tunnel,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stratum when the ground fissure is inclined at a small angle under the dynamic load of the subway. Ground fissure?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unnel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design of underground cracks under the following dynamic loads. The paper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1172257).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安利;;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年04期

2 刘德成;靳小平;周自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北京通州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年03期

3 陈植华,陈学军,黄英娣;湖北崇阳地裂缝灾害的成因[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4 董东林,武强,孙桂敏,姜振泉,隋旺华,田宝霖;临汾地裂缝灾害与地下水开采相关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李新生,石耀武,李同录;西安市北倾地裂缝活动分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新书简介[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7 董东林,武强,姜振泉,隋旺华,魏学勇,张开军;析临汾地裂缝之地质成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金江军;潘懋;杨志双;;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灾害学;2007年02期

9 王光亚;施斌;邱祖林;吴士良;;江阴河塘地裂缝勘察研究[J];工程勘察;2009年04期

10 郭军;庞旭卿;郎儒林;;西安市区地裂缝对地铁建设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忠佩;胡俊杰;任建国;刘学军;;大同市地裂缝成因及减灾对策[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宗开红;;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研究[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玉海;陈志新;戴福初;;大同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距离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4 王景明;;我国地裂缝及其灾害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5 张骏;卢玉东;孙建中;范文;;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地裂缝形成机制初探[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6 毕海良;苌有全;毕雯雯;;青海省贵德县瓦家地裂缝成因剖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袁平;胡存礼;;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裂缝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裂缝易发区的物探推断[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贾三满;王海刚;叶超;王荣;;北京地区地裂缝勘察方法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凯玲;;GIS对西安地裂缝灾害敏感性评价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潘广灿;张金来;郜松杰;张银启;;平顶山市青草岭地裂缝形成机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陈娟 通讯员 龚绪龙;城镇化建设的“保护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记者 范宏喜;地面沉降防治研讨会在地裂缝现场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于德福;走出“旧伤刚愈,又添新伤”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明霞;高保真地裂缝三维建模及其与地质模型的集成表达[D];长安大学;2015年

2 蒋臻蔚;水作用下地裂缝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11年

3 刘妮娜;地裂缝环境下的地铁隧道—地层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李凯玲;地裂缝环境下地铁隧道—围岩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陈立伟;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李昌存;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袁立群;列车荷载作用下马蹄形地铁隧道—地裂缝—地层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单一地裂缝成层地层水平地震响应分析解析解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杨培涛;跨地裂缝建筑物基础破坏机理和影响范围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陈树峰;正断型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土性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臧明东;太原盆地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薛捷;地裂缝场地地脉动特性及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蔡琳祥;地铁动荷载作用下与地裂缝小角度斜交隧道围岩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邓舒;基底起伏地裂缝演化时空特征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王西强;泾阳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张成航;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的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姬永尚;地裂缝作用下的地铁隧道与地层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3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53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0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