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低温温度场的经验预估模型
本文选题:沥青路面 切入点:低温温度场 出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为建立更为准确的沥青路面低温温度场预估模型,通过对3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数据进行长期采集,获得了沥青路面的低温温度数据,并引入日最低气温、日太阳辐射量、平均风速和平均湿度参数,建立了沥青路面低温温度场的经验预估模型,并与SHRP模型、C-SHRP模型以及LTPP模型的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的温度变化规律与气温相似,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深度越深滞后性越明显;路面最低温度出现在路表,且其值高于最低气温;所建立的沥青路面低温温度场经验预估模型相对于SHRP模型、C-SHRP模型以及LTPP模型具有更好的预估效果.
[Abstract]: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of low temperature field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temperature data of three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s were collec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was introduced. The empirical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low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field of asphalt pavement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daily solar radiation, mean wind speed and average humidity.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ed results of C-SHRP model and LTPP model of SHRP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law of asphalt pavement is similar to that of air temperature, but there is a certain hysteresis, and the deeper the depth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hysteresis is.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pavement appears on the road surface and its value is higher than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The established empirical prediction model of low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field of asphalt pavemen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HRP model C-SHRP model and LTPP model.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04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32004)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钟阳;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冯德成;郑天鸣;高畅;;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预估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3 赵永利;张东;;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沥青路面低温缩裂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4 李志栋;黄晓明;陈广秀;许涛;;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靠性水平评价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5 严作人;层状路面体系的温度场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6 张宏;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陈嘉祺;罗苏平;李亮;但汉成;赵炼恒;;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与理论经验预估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红燕;沥青路面低温开裂力学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从锋;刘德富;;高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温度场计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2 喻文兵;李双洋;冯文杰;易鑫;;道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3 张志清;胡光艳;张兴友;郑丽敏;;白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4 陈肃明;黄文红;罗婷倚;丁勇杰;;热反射涂层路面温度场模型建立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曾惠珍;吴梅容;;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研究[J];福建建材;2011年06期
6 侯东伟;张君;高原;;考虑水泥水化放热与太阳辐射的混凝土路面板温度场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12年06期
7 蔡荣坤;张志定;;基于能量观点的半刚性基层裂缝扩展模拟及预裂缝技术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莎;;排水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6期
9 宋存牛;层状路面结构体非线性温度场研究概况[J];公路;2005年01期
10 朱书景;刘定军;薛永杰;;蒙脱土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J];公路;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翁兴中;吴彰春;冷培义;;原水泥混凝土道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任永利;陶瓷废料用于沥青路面隔热层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鑫;沥青路面热反射与热阻技术降温机理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国忠;高寒地区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柔性路面适应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宋存牛;沙漠地区路基路面温度场暨路面工作环境温度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徐江萍;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9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周谦;基于气候交通特点的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车辙问题的模拟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热物特性及测试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曹圩娣;覆冰路面多场耦合数值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周灵;钢桥桥面铺装结构温度场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明朝晖;阻热式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东;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效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7 邹玲;沥青混合料热物性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刘佳;热阻式路面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黄俊;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夏季降温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王琪;融雪化冰路面温度场及工作状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英豪;赵恩强;王书云;张金喜;;土工织物延缓沥青路面疲劳型反射裂缝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陈磊磊;钱振东;何长江;罗桑;;钢桥面沥青铺装裂缝处治技术效果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吴赣昌,陈峗;四层路面结构温度场的计算方法[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4 吴赣昌,张淦生;非线性路面温度场的计算理论[J];佛山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5 郑健龙;钱国平;应荣华;;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本构关系试验测定及其力学应用[J];工程力学;2008年01期
6 郝培文,张登良;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J];公路;2000年05期
7 应荣华,田小革;沥青混凝土温度应力试验研究[J];公路;2001年04期
8 王丽;道路结构温度场实测研究[J];公路;2003年S1期
9 艾长发;邱延峻;毛成;兰波;;不同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大温差温度行为分析[J];公路;2008年04期
10 秦健;孙立军;;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志栋;多年冻土地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评价[D];东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2 林有贵,罗竞;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3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4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5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6 刘春波,董秀梅;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7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8 刘桂强;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3期
9 赵保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10 陈造奇;一种由美国引进的沥青路面保护剂悄然进入我国高速公路[J];上海公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2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3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4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5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7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8 朱玉清 谢春霖;市区六条主干道将铺设沥青路面[N];湄洲日报;2009年
9 文良诚;沥青路面防水施工难题被攻克[N];中国建材报;2010年
10 忻州公路分局 张建强;浅析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措施[N];山西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蔚旭灿;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3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6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