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纳米力学和官能团的沥青老化微观机理

发布时间:2018-03-26 02:48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切入点:沥青老化 出处:《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5期


【摘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技术来探索沥青老化规律,同时与传统的研究沥青老化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测试了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在原状(未老化)、RTFO老化后和PAV老化后的微观力学特性及其官能团化学特性。结果表明,沥青的老化程度越高,"蜂状结构"发育越好,平均面积和最大面积越大。沥青试样内至少存在3个不同的微区具有不同的黏附力,其中"蜂状结构"相黏附力最低。老化影响沥青的纳米力学性能,提高沥青黏附力大小分布的均匀性,不同老化程度的SBS改性沥青的黏附力均大于基质沥青。老化引起沥青羰基和亚砜基等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丁二烯基含量减小。沥青老化后微观力学的变化与官能团的变化有良好关系。
[Abstract]: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echnique is used to study the aging of asphalt. The result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SBS modified asphalt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studying asphalt aging.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matrix asphalt and the SBS modified asphalt were measured after the aging of SBS and the aging of PAV. Observation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aging degree of asphalt, the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bee structure", the larger the average area and the maximum area. The adhesion force of "bee structure" phase is the lowest. Aging affects the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and improves the uniformit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dhesion force of asphalt. The adhesion of SBS modified asphalt with different aging degre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ase asphalt, and the content of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carbonyl and sulfoxide increased after aging. The content of butadienyl decreases. The change of micromechanics of asphalt after aging has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functional groups.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道路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328)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濉溪;;沥青老化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2期

2 丰晓;叶奋;黄彭;;基于沥青老化的红外光谱羰基吸光度分析[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3期

3 张秀微;陈卫兵;方锐;李磊;刘欢;;沥青老化与再生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6期

4 徐静;洪锦祥;刘加平;;沥青老化机理综述[J];石油沥青;2011年04期

5 杨晓君;;沥青老化规律及再生机理[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年01期

6 徐小娟;;沥青老化原因及评价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7期

7 张海涛;何佳轩;;沥青老化临界状态与极限状态的确定[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8 石占斌;尹秀杰;张文华;张红华;;沥青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J];建材世界;2012年05期

9 刘圣洁;;沥青老化行为的灰色突变研究[J];科技导报;2012年Z1期

10 张红梅;边开磊;刘圣洁;徐东;;基于灰色突变理论的沥青老化行为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铮;刘花香;;降低用户沥青贮存过程中的老化[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海军;黄晓明;;道路沥青老化性状分析及评价[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3 张建中;马星云;边祥成;苏衍岭;;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研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婕;道路沥青五次老化再生微观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波;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温拌沥青老化过程中粘附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樊钊甫;基于沥青老化的沥青微观特性基础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田晓;石油沥青老化/硬化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栗培龙;道路沥青老化行为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纪小平;路面沥青老化的非线性模拟及再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戴旭;重交道路沥青老化再生机理及多次再生性能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8 邱隆亮;SBS改性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震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沥青老化预测系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10 马莉殟;道路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5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65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