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岩体破坏深度及对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
本文选题:岩体破坏 切入点:地震力作用 出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5·12地震后,震区岩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了大量松动岩体,对新建隧道围岩压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研究地震力对岩体的破坏深度以及震裂松散岩体对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基于波动理论和摩尔库伦准则,分析了地震力对岩体破坏的极限深度,推导出解析公式,并通过波速测试结果对震裂松散岩体的松动深度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松散岩体对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力对岩体破坏有一极限深度,隧道埋深越浅,岩体越易产生破坏;2岩体破坏极限深度与岩体力学参数及地震水平震动速度有关,汶川地震震区岩体的极限破坏深度最大达112m;3汶川地震震后,不同松动程度的岩体分别占破坏岩体深度的20%、30%和50%;4震裂松散岩体对围岩竖向松动压力有较大影响,主要原因为震裂松散体的存在,改变了震后岩体的深浅埋分界深度,在震后松散岩体中修建隧道应按等效埋深来确定深浅埋分界深度。
[Abstract]:After the 5.12 earthquake, the rock mas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was destroyed to varying degre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oose rock mass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eismic force on the depth of rock mass and the influence of cracked loose rock mass on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unnel, the wave theory and the Moore Coulomb criter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eismic force on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new tunnel. In this paper, the limit depth of seismic force on rock mass failure is analyzed, the analytical formula is derived, and the loosening depth of seismic fracture loose rock mass is discussed by means of wave velocity test results.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loose rock mass on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unnel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imit depth for rock mass failure by the W1 earthquake force, and the deeper the tunnel is buried, the shallower the tunnel is. The limit depth of rock mass failure is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and the horizontal vibration velocity of earthquake. The limit depth of rock mas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is up to 112m ~ (-3)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loose rock mass with different loosening degree accounts for 20% and 50% of the rock mass failure depth respectively,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vertical loosening pressure of surrounding rock. The main reason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loosely fractured rock mass, which changes the depth of the deep and shallow buried boundary of the rock mas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depth of shallow and deep buried boundary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quivalent burial dept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 in the loose rock mass after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JTU11ZT33)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955)资助
【分类号】: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2 王勇智,戚炜,门玉明,彭建兵;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11期
3 梁庆国;韩文峰;李雪峰;;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若干问题探讨[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4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STATIC-DYNAMIC MIXED MODE BRITTLE FRACTURE OF ROCK[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利;周本刚;冉洪流;王明明;;汶川地震中擂鼓镇地区的滑坡崩塌规律及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2 付宏渊;吕东滨;刘建华;;震区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3期
3 邹威;许强;刘汉香;陈龙;王龙;;强震作用下层状岩质斜坡破坏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4 韩渭宾;蒋国芳;;强震等震线、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J];地震;2010年04期
5 宋杨;程维明;柏延臣;万丛;申元村;蒋艳;刘海江;;密云水库周边山区滑坡泥石流易发区预估[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6 胡凯衡;游勇;庄建琦;陈晓清;;北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特征与减灾对策[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7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基于GIS平台与证据权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陈晓利;冉洪流;王明明;;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区划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9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杨攀新;孙晓宇;;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梁庆国;韩文峰;李雪峰;李德武;;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体系框架初探[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霞;西藏隆子县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周保;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特大型滑坡发育特征与群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杨庆华;强扰作用下砂堆模型及崩塌滑坡动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薛东剑;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涛;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彬;基于GIS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森;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李松;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分类与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韩敏;基于GIS的陕西省公路地震次生灾害危险度区划[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福海;青川县汶川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调查与监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洪伟;3S技术在潜在泥石流判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于超;四川省阆中市望垭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桁;动力作用下雍家山隧道进口震裂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侯伟龙;陡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勤俭,丁国瑜,申旭辉;青藏高原东北隅强震构造模型[J];地震;2002年01期
2 何宏林;孙昭民;王世元;王纪强;董绍鹏;;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J];地震地质;2008年02期
3 李志强;袁一凡;李晓丽;张勤;代博洋;叶友清;戈培峰;曾杰;;汶川M_S 8.0特大地震破坏特征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8年04期
4 黎克武,刘汉超,冯永国,陈剑平,,李天斌;大柳树坝址松动岩体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4年04期
5 王克鲁 ,高振寰 ,徐嘉谟 ,钱瑞华;地震剥落——花岗岩地区的一种典型震害[J];地质科学;1977年04期
6 俞言祥,高孟潭;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J];地震学报;2001年06期
7 吴珍汉;张作辰;;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8 韩文峰,宋畅,梁庆国;极震区的地震动与潜在震源区内重大工程安全[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9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承全;孟军涛;;声发射预测岩体破坏的试验研究与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10期
2 吴恒金;岩体破坏经验准则的探讨[J];非金属矿;1991年02期
3 朱哲明;王超;王蒙;李元鑫;李永乾;;爆炸荷载作用下缺陷岩体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凌建明,孙钧;建立在损伤应变空间的岩体破坏准则[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5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6 孙广忠,郭志;岩体破坏机制和力学特性的围压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4期
7 周辉,王泳嘉,谭云亮,冯夏庭;岩体破坏演化的物理细胞自动机(PCA)(Ⅰ)——基本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8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岩体破坏的结构控制与应力控制转换机理及判据模型[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3年02期
9 尚岳全,孙红月;岩土力学数值模拟结果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10 程久龙;岩体破坏弹性波CT动态探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谭云亮;周辉;王泳嘉;韩宪军;;模拟岩体破坏演化的物理细胞自动机理论初步[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凌建明;孙钧;;岩体破坏后损伤特性及其力学描述[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3 徐嘉谟;;岩体破坏时是如何利用其中弱面的[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4 郭新华;郭雨非;;小秦岭金矿区采矿岩体破坏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传华;岩体破坏的非线性理论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敬丹;瞬时卸荷岩体破坏特征及机理的数值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周奎;含三维裂隙的脆性岩体破坏机理的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2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7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