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摩擦摆支座对既有桥梁隔震加固的研究
本文选题:Midas 切入点:civil 出处:《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有大量既有桥梁存在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既有桥梁设计时的基于强度的单一水准设防理念、弹性设计方法比较落后。加之我国处于多个地震板块之上,频发地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在抗震救灾过程发挥很大作用,鉴于此,对抗震性能不足的既有桥梁进行抗震加固很有必要。本文研究内容基于目前在国外使用较广的摩擦摆隔震支座,分析其在既有桥梁减隔震加固当中的应用效果。以某位于Ⅰ类场地的三跨连续梁桥为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该桥三维动力分析模型。经模态分析表明该桥梁整体刚性较大,水平方向振型质量主要集中于前两阶模态,适合应用减隔震方案进行加固;进一步应用Push-over方法对该连续梁桥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根据08细则评价其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抗震加固。之后为该桥设计摩擦摆隔震支座,更换原桥所有支座进行模态分析,隔震加固后的桥梁基本周期延长至原桥3倍以上。分别在E1、E2两水准地震作用下分析其减隔震效果,发现桥梁墩底内力效应大幅下降,满足了规范要求。同时针对桥梁上部结构的位移过大问题设置线性阻尼装置,使得其位移也得到控制,证明摩擦摆隔震支座与线性阻尼装置配套使用在三跨连续梁桥的隔震加固中效果显著。最后为对比不同墩高的桥梁隔震加固效果的不同,以原桥模型为基准,调整墩高为5m以及20m,经分析发现低墩桥梁隔震效果相对更好。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bridges in our country with insufficient seismic capacity,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esign of existing bridges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single leveling fortification based on strength, and the elastic design method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addition, our country is located on a number of seismic plates. Frequent earthquakes seriously threaten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people. As lifeline projects, brid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thquake relief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xisting bridges with insufficient seismic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riction pendulum isolation bearing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is method in the iso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bridges. Taking a three-span continuous beam bridge located in a class I site as an example, The 3D dynamic analysis model of the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Midas civil. The mod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bridge is rigid as a whole, and the horizontal mode mas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rst two modes, which is suitable for strengthening with the seismic isolation schem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continuous beam bridge is analyzed by Push-over metho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continuous beam bridge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08.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bridge against earthquake. Then, the friction pendulum isolation support is designed for the bridge. After replacing all the supports of the original bridge for modal analysis, the basic period of the bridge strengthened by isolation is extended to more than 3 times of the original brid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al force at the bottom of the bridge pier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E _ 1 / E _ 2 leveling earthquake,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a linear damping device is installed to control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superstructure of the bridge. It is proved that the friction pendulum isolation support and linear damping device are effective in isol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three-span continuous beam bridges. Finall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isolation and reinforcement effects of bridges with different piers, the original bridge model is taken as the benchmark. By adjusting the height of the pier to 5m and 20m, it is found that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the bridge with low pi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bridge with low pier.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4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型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熊森;;建筑隔震技术及其进展[J];山西建筑;2009年32期
3 吕军水;;国内外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J];山西建筑;2012年23期
4 ;从雅安地震再看隔震技术及其应用[J];特种结构;2013年03期
5 ;日本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1992年02期
6 蔡长赓;建设部发出关于采用隔震技术的通知[J];广州建筑;1998年03期
7 马正茂,蔡晓悦,许正明,黄永林;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应用实例[J];地震学刊;1999年04期
8 候宝隆;日本隔震技术的新发展与控震技术的实际应用[J];工业建筑;2000年11期
9 苏经宇,曾德民;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10 同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隔震”技术为房屋提供保险[J];中国房地信息;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国桢;宋新初;;建筑隔震技术在杭州的应用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李立;;隔震技术必将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汤爱平;盖丽华;钟儒宏;;地震大位移作用下的管道隔震技术[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4 张雪亮;黄永林;杨伟林;章熙海;;高阻尼增强隔震橡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海龙;文静;杨红义;;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黄永林;温书;张雪亮;;隔震技术发展对下世纪建筑地震安全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7 何明胜;申继红;汤建平;石磊;;复合隔震技术在大开间住宅方案中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8 韩家军;杨华;任思泽;佟建国;;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地区应用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魏正昆;王成;;夹层橡胶垫隔震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10 郭小敏;;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小列;专家吁请强制推广隔震技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2 李传智 邱熙;隔震技术进入推广[N];建筑时报;2013年
3 记者 张哲浩;隔震技术可使震后伤亡减少50%—80%[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郑天虹;灾后重建应推广运用隔震技术[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记者 张居正;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采用隔震技术[N];云南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朱玉尊;广大研发古文物隔震新技术[N];广东科技报;2010年
7 王伦成;中南建设全国最大单体抗隔震工程[N];中国建设报;2013年
8 李力 本报记者 吴奇;合肥推广“夹心饼干”隔震技术[N];合肥晚报;2014年
9 杜鹃;四个说法诠释防抗震新理论[N];广东科技报;2008年
10 李传智 邱熙;首个佛山国家地震安全示范区通过评审[N];广东建设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村镇建筑低造价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2 朱松岭;多维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冯亚辉;石结构滑移隔震灰缝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高智乐;利用摩擦摆支座对既有桥梁隔震加固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斌;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6 何双;基于材料性能劣化的近海隔震桥梁全寿命地震易损性分析[D];广州大学;2015年
7 李林;建筑隔震支座力学模型对隔震分析结果的影响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由浩宇;共同沟管道隔震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钦强;隔震技术在乌鲁木齐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10 李纪阳;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某混凝土抗震墙结构的减震研究与施工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9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8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