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复合式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基面处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2 23:16

  本文选题:复合式 切入点:有限元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为确定影响刚柔复合式沥青路面层间结合性能的关键性因素,研究不同接触条件下刚柔层间粘结对复合式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抗剪切、抗拉性能的影响,结合四川地区(南大梁高速)典型的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对水泥混凝土与沥青面层刚柔结合面进行力学响应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并结合室内静态剪切、疲劳剪切试验等手段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气候环境的调查,对项目实体工程所在地区气候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气候类型、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太阳辐射量、风速等等,为后续数值模拟温度场研究作铺垫。其次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路面建立物理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改变某一因素的形式进行单一变量研究,得出某一因素的变化对粘结层层间应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之前的研究成果,评价其研究手段的优劣,通过判断取舍形成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在有限元分析中,独创地采用横观各向同性材料模拟粘结材料,表征复合结构的不连续属性,摒弃了之前很多学者直接忽略对粘结层的模拟,或者全模型以相同的线弹性属性参数近似模拟的不准确性。对不同粘结材料、不同界面处理方式的试件以不同的应力比进行疲劳加载,进行室内疲劳剪切试验得出各种组合的疲劳寿命,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界面处理方式对复合式路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层间力学性能的内在因素主要有面层厚度、粘结材料和基面处理方式;外在因素主要有道路曲线半径及超高、环境温度和压实效果等。粘结材料的洒布量有一个最佳用量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标定;过薄的面层不能有效减小层间剪应力,建议面层厚度大于8cm;高温更容易导致复合式沥青路面损坏;道路曲线采用极限半径易导致复合式路面产生水平方向的滑移破坏;凿毛层间界面处理方式具有很好的抗剪抗拉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layer bonding performance of rigid and flexible composite asphalt pavement, the effect of the bond between rigid and flexible layers on the interlayer bond, shear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asphalt pavement under different contact conditions was studied.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omposit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in Sichuan area (south beam high speed),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rigid and flexible interface between cement concrete and asphalt surface is analyze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and the static shear is used in the laboratory.Fatigue shear test and other means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we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where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ncluding the types of climate, average tempera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solar radiation, wind speed and so on, which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subsequ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research.Secondly, the physical model of pavement is sim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a single variable is studied by changing the form of a certain facto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one factor on the stress between layers is obtained.By compar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evaluating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its research methods, forming a set of research methods by judging the trade-off, 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ateria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adhesive material.To characterize the discontinuous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many scholars directly ignore the simulation of the bonding layer, or approximate the inaccuracy of the whole model with the same linear elastic properties parameters.Th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bonding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interfacial treatment methods were subjected to fatigue loading with different stress ratios. The fatigue life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was obtained by indoor fatigue shear tests.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face treatment metho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pavement are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layer are mainly the thick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the bonding material and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the base surfac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are mainly the radius of the road curve and the ultra-high height,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compaction effect and so on.There is an optimum amount of the adhesive material sprinkler, which needs to be calibr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he thin surface layer can no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terlayer shear stress,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should be more than 8 cm,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will easily lead to the damage of the composite asphalt pavement.The limit radius of road curve can easily lead to horizontal slip failure of composite pavement, and the interfacial treatment of hair-cutting interlayer has good shear and tensile properti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向进;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J];东北公路;2001年02期

2 王守立,麻虹艳;沥青路面防水措施初探[J];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3 李愉平;沥青路面质量管理与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4 李江,封晨辉;永久性沥青路面[J];石油沥青;2005年03期

5 张雁,李维生,赵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纤维稳定料的发展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曹卫东,陈旭,吕伟民;简述国内外低噪声沥青路面研究状况[J];石油沥青;2005年01期

7 宋秀兰;杨英;;英试验多孔沥青路面[J];建筑工人;2006年02期

8 卜伟;;沥青路面热风加热的计算[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年04期

9 贾渝;;2008年沥青路面与环境专题研讨会信息[J];现代交通技术;2006年03期

10 关书敏;;国内第一条景区橡胶沥青路面铺就通车[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杰;;加强全面管理防止沥青路面水破坏[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刘韩英;张忠光;孙红兰;;浅谈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维修[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3 王佐民;吕伟民;;低噪声沥青路面的声学特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位俊涛;刘晓兵;;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以新密市荥密路施工为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9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10 杨海鸥;吕松年;;合理选择沥青路面设计结构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记者 杨宝众 特约记者 王丽霞;技术交流有助提升中国沥青路面水平[N];中国交通报;2006年

3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4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5 周瑞华;“衡大高速”沥青路面“就地再生”[N];衡阳日报;2010年

6 记者 白秋薇;陕西:沥青路面耐久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荣磊 春燕;我省要求40%沥青路面循环利用[N];新华日报;2011年

8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9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川;典型沥青路面动力行为及其结构组合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刘圣洁;基于江西南部地区温度条件的沥青路面健康性能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3 周泽洪;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尚江;贵州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杜银飞;沥青路面取向热诱导传输机理与结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刘涛;基于无损检测方法的沥青路面介电特性与施工质量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作舟;基于混合Lagrange-Euler算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疲劳损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亮;典型沥青路面罩面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耀华;基于性能的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曹玉华;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及使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刘世伟;沥青路面冷铣刨切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张勇;沥青路面施工设备作业质量指标体系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熊海珍;提高青海省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技术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高建纲;城市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张丹妮;不饱和聚酯树脂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崔慕源;新疆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02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702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