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穿浪式浮标的水动力性能分析
本文选题:穿浪式浮标 + 水动力性能分析 ; 参考:《应用力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基于柱型浮标提出新型穿浪式浮标的设计方案,该浮标采用六根中间浮筒代替单一浮筒,并在尾筒末端安装垂荡板,浮标整体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加工。本文使用频域分析法对穿浪式浮标和柱型浮标垂荡方向的运动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直径的垂荡板对穿浪式浮标垂荡方向的运动响应和附加质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相比于同尺寸的柱型浮标,穿浪式浮标的质量更小,固有频率更大,垂荡方向的运动响应和稳定性优于钢制浮标;通过在浮标尾筒末端加装垂荡板能够显著增加浮标垂荡方向的附加质量,减小浮标垂荡方向的运动幅值,进一步改善浮标的性能和生存能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column buoy, a new type of wave-piercing buoy is proposed. Six middle buoys are used to replace the single buoy, and a swinging plate is installed at the end of the tail tube. The buoy is processed with UHMWPE as a whole.In this paper, the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motion response of the wave-piercing buoy and the cylindrical buoy, and the effect of the heave plate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on the motion response and the additional mass of the wave-piercing buoy i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ylindrical buoys of the same size, the wave-piercing buoys have smaller mass and larger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 motion response and stability of the pendulum direction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steel buoys.By installing swinging plate at the end of the tail of the buoy, the additional mass of the hoisting direction of the buoy can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motion amplitude of the swinging direction of the buoy can be reduced, thus furthe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nd survivability of the buoy.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3132016345)
【分类号】:U644.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WANG Juncheng;WANG Zhongqiu;WANG Yiming;LIU Shixuan;LI Yunzhou;;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marine data buoy and monitoring network technology of China[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6年02期
2 桑松;伊淑玉;石晓;田yN;刘伟;;垂荡板结构参数对半潜式平台运动性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海洋平台;2015年05期
3 周国龙;叶舟;成欣;李春;;垂荡板对传统Spar平台水动力特性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4 王波;李民;刘世萱;陈世哲;朱庆林;王红光;;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仪器仪表学报;2014年11期
5 魏跃峰;杨建民;陈刚;;Spar平台垂荡阻尼板水动力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平台;2010年06期
6 曲少春;郑琨;王英民;;圆柱形浮标运动分析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0年06期
7 竺艳蓉,谢峻,龚佩华;各种波浪谱在海洋工程中适用性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安俊;杨志勇;刘钧;;基于STM32的海洋气象要素采集系统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7年15期
2 江东;张剑锋;马来好;陈海泉;孙玉清;;新型穿浪式浮标的水动力性能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17年04期
3 王冬姣;王英毅;邱守强;叶家玮;;含开孔裙板之圆柱形浮标波浪力研究[J];中国造船;2017年02期
4 王言哲;徐兴平;刘广斗;张辛;王龙庭;钱文聪;汪海;;垂荡板对Truss Spar平台垂荡性能的影响分析[J];石油机械;2017年06期
5 夏运强;王海峰;杨锦凌;王绿卿;;远海岛礁近岸波浪观测技术比选[J];水运工程;2017年05期
6 金鹏;熊瑾煜;张晓勇;;海上无线电监测浮标的覆盖范围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7年05期
7 祁安俊;杨志勇;马尚昌;李要中;;基于STM32F407多路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8 刘岳德;;浅析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展望;2017年09期
9 金伟锋;吴思佳;章春豪;徐嘉琦;徐俊康;金书玉;;近浅海环境监测系泊系统的设计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FAN Haimei;GAO Bingbo;XU Ren;WANG Jinfeng;;Optimization of Shanghai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ites by integrating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U Xiaofen;LIU Zenghong;LIAO Guanghong;WU Lingjuan;;Variation of Indo-Pacific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during 2001 2012 revealed by Argo[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5年05期
2 ZHENG Fei;WANG Hui;WAN Liying;;Effects of interannual salinity variability on the dynamic height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s diagnosed by Argo[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5年05期
3 王进;张杰;王晶;;基于Argo浮标数据的星载微波辐射计Aquarius数据产品质量评估[J];海洋学报;2015年03期
4 LIU Zenghong;XU Jianping;SUN Chaohui;WU Xiaofen;;An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Typhoon Bolaven analyzed with Argo profiling float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4年11期
5 王波;李民;刘世萱;陈世哲;朱庆林;王红光;;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仪器仪表学报;2014年11期
6 戴洪磊;牟乃夏;王春玉;田茂义;;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4年02期
7 李鹏;许啸春;潘灵芝;;东海海洋环境监测网浮标观测站布设及其科学意义[J];上海国土资源;2014年01期
8 ZHANG Zhiwei;ZHONG Yisen;TIAN Jiwei;YANG Qingxuan;ZHAO Wei;;Estimation of eddy heat transport in the global ocean from Argo data[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4年01期
9 杜亮;;深海垂直剖面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4年01期
10 FU Hongli;CHU Peter C;HAN Guijun;HE Zhongjie;LI Wei;ZHANG Xuefeng;;Improvement of short-term forecasting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through assimilating Argo data into initial field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健;;多学科设计优化在船舶水动力性能优化中的应用[J];上海造船;2010年02期
2 王展智;熊鹰;齐万江;姜治芳;;船后桨的布局对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苏玉民;张曦;杨亮;;摆动尾鳍水动力性能的试验和数值研究[J];海洋工程;2012年03期
4 上官纯飞;侯国祥;;某型仿生船水动力性能数值验证研究[J];船海工程;2013年01期
5 王贵彪;谢永和;;导管桨加装节能舵球的水动力性能计算分析[J];船海工程;2013年03期
6 蒋浩;邱磊;;单桨双舵系统水动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年02期
7 叶姗;罗薇;刘祖源;周凌;何汉保;;支撑筋对特殊导管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J];船海工程;2008年06期
8 王诗洋;解学参;王超;周剑;黄胜;;参数选择对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J];船舶工程;2010年06期
9 陈红梅;蒋技峗;;船舶水动力性能的数值优化集成系统研究[J];船舶;2012年02期
10 李新;罗晓园;单树军;甘振海;;基于流固耦合的舵桨水动力性能研究和强度校核[J];船舶工程;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骋;钱正芳;张旭;杜度;;舵球节能装置水动力性能的计算与仿真[A];2004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马骋;钱正芳;王文初;杜度;张旭;;基于桨-舵-舵球干扰分析的螺旋桨水动力性能改进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3 常煜;洪方文;张志荣;刘登成;;对转桨水动力性能的数值分析[A];2008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船舶学术界进入ITTC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昭龙;邹早建;;大型水面船舶水动力性能综合分析方法研究[A];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徐亮瑜;杨建民;李欣;;双驳船系统水动力性能及波面升高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5分会场:绿色船舶与海洋装备创新发展及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徐亮瑜;杨建民;李欣;;双驳船系统水动力性能及波面升高研究[A];2012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姚志崇;曹庆明;;槽道桨水动力性能数值分析[A];2008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船舶学术界进入ITTC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登成;洪方文;;导管间隙对带前置定子导管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9 李彦丽;苏玉民;王晓飞;唐波;;三维拍动翼的水动力性能研究[A];2008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船舶学术界进入ITTC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立;黄国富;陈雷强;;桨后舵球式推力鳍水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A];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唐晓伟 记者 李丽云;“数值水池”引领海洋科研进入仿真新世界[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亮;仿金枪鱼摆动尾鳍的水动力性能与推进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郭春雨;螺旋桨与舵附推力鳍相互干扰水动力性能数值计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冯佰威;基于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船舶水动力性能综合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葛新发;赛艇水动力性能和运动员机能的评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魏跃峰;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轮(FDPSO)水动力性能及概念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邓锐;阻流板对双体船水动力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于凯;仿生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理论预报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王兆立;仿胸鳍推进系统水动力性能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林;瓯江下游浅吃水肥大船水动力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顾欣星;全向直翼推进器水动力性能研究及优化[D];浙江大学;2016年
3 刘启帮;水下高速拖体流体动力性能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6年
4 郭安托;拖网渔船推进装置水动力性能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5 姜晓昌;基于OpenFOAM的船舶水动力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杨智强;基于STAR-CCM+和Fluent的可调螺距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志勇;470级帆船稳向板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8 刘国良;水下滑翔机水动力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9 程枳宁;MPV22000散货船水动力性能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7年
10 马勇;蹼泳板水动力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44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74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