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混有CACC车辆和ACC车辆的混合交通流驾驶舒适性

发布时间:2018-05-03 11:05

  本文选题:混合交通流 + 舒适性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09期


【摘要】:为了探索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对交通系统的潜在影响,分析了CACC车辆市场普及过程中存在的CACC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驾驶舒适性.应用加州伯克利PATH实车验证的ACC模型和CACC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实验,采用国际ISO-2631-1标准评价混合交通流舒适性,并对ACC和CACC期望车间时距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最后,从交通流稳定性的角度,对舒适性仿真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着CACC市场率的增加,舒适性呈现先恶化、再逐渐提升的趋势.较大的ACC车间时距有利于抑制舒适性的恶化程度,CACC车辆对舒适性的提升作用不受其车间时距取值的影响.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定性地决定了舒适性的变化趋势,人工车辆安装车车通信设备,有助于舒适性的逐渐提升.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vehicles on traffic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CACC vehic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CC vehicle market.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ruise Control ACC-AC) vehicle and manual driving vehicle mixed traffic flow driving comfort. The ACC model and CACC model verified by PATH in Berkeley, Calif., are used to carry ou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ISO-2631-1 standar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fort of mixed traffic flow.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xpected workshop time interval between ACC and CACC is carried out.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comfort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ffic flow s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market rate of CACC, the comfortableness becomes worse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larger time distance of ACC workshop is helpful to restrain the deterioration of comfort and the lifting effect of ACC vehicle to comfor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value of workshop time distance. The stability of mixed traffic flow determines the changing trend of comfort qualitatively. The installation of vehicle-vehic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by artificial vehicles is helpful to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comfort.
【作者单位】: 城市智能交通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现代城市交通技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113,51508122) 广西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5248002-10)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KYCX17-0146)
【分类号】:U491.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杰,熊烈强,彭少民;混合交通流的动力学模型及其特征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李杰;熊烈强;彭少民;;混合交通流的动力学模型(英文)[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02期

3 解志民;朱祚金;王永富;;高速公路混合交通流的数值模拟[J];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2006年03期

4 肖瑞杰;孔令江;刘慕仁;;车辆的长度和速度对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5 安维胜;;混合交通流连续动力学建模[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6 国莉;;城市混合交通流综合治理措施的探讨[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9年08期

7 ARASAN V.T.;DHIVYA G.;;混合交通流密度测定方法研究(英文)[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年04期

8 张发;宣慧玉;赵巧霞;;速度差异混合交通流稳态特性与过渡特性[J];系统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9 魏巍;李志慧;赵永华;曲昭伟;江晟;柴婷婷;;基于智能相机的混合交通流检测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4期

10 杨俊孟;Kumares C.Sinha;;城市混合交通流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模型[J];交通与计算机;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韦艳芳;薛郁;;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的相变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梁玉娟;盘佳秀;薛郁;;公交车站及停靠时间对混合交通流的影响[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3 李志慧;劳云腾;王殿海;祁宏生;;混合交通流视频检测中区域选择更新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冯雪;基于人—车—路协同的混合交通流微观建模与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赵熠;基于图像处理的混合交通流行人和非机动车数据采集理论与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张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域混合交通流建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邝先验;城市混合交通流微观仿真建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李杰;混合交通流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基本参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安维胜;混合交通流动力学建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轩;基于驾驶行为的交叉口混合交通流建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曹士强;混合交通流条件下路段非机动车服务水平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甘杨杰;混合交通流环境下交叉口多目标配时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易泽;T型交叉口多速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九州;基于多核并行技术的混合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大飞;基于社会力的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建模与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何姜姜;混合交通流微观仿真模型自动校正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沈逢春;基于广义元胞自动机的混合交通流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红亮;混合交通流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毛玉明;交叉口混合交通流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838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38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