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期间缓黏结预应力梁力学性能试验
本文选题:桥梁工程 + 预应力混凝土梁 ; 参考:《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探明固化期间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制作了4根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每根梁直线布置3根缓黏结预应力钢筋,进行试验梁的抗弯承载力测试。通过邵氏硬度计测得试验梁缓黏结剂的硬度,用以反映缓凝材料在加载试验时的固化性质;然后把试验梁分4批进行三分点两点同步单调静力加载试验;最后通过监测梁挠度、关键截面混凝土的应变变化、预应力钢筋张拉端和锚固端的压力变化、裂缝分布等指标,明确缓黏结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传力机理以及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能力。结果表明:缓黏结剂的固化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影响较小,对最大承载力影响较大,利用现有的预应力混凝土计算理论计算得到的开裂荷载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最大承载力的理论计算结果相对保守;随着缓黏结剂逐渐固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随之增加,当缓黏结剂的邵氏硬度(D型)达到80时,缓黏结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共同工作状态,梁纯弯段部分的裂缝开展均匀,数量较多,其承载力及延性也最大。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lowly bond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during solidification, four slowly bond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were made, each of which was arranged in a straight line with three slowly bonded prestressed steel bars. The flexur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est beams was tested. The hardness of the slow bonding agent of the test beam was measured by Shao's hardness meter, which was used to reflect the curing property of the retarding material during the loading test. Then, the test beam was divided into 4 batches to carry out the monotonic static loading test of three points and two points simultaneously. Finally, the deflection of the beam was monitored. The strain change of key section concrete, the pressure change of tension end and anchor end of prestressed steel bar, the distribution of crack and so on, the mechanism of force transfer between slowly bonded prestressed steel bar and concrete and the flexural bearing capacity of concrete beam are cla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idification degree of slow bonding agen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racking load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 an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The cracking load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existing calculation theor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ar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and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increases with the gradual solidification of the slow binder, when Shao's hardness (D type) of the slow binder reaches 80, Slowly bonded prestressed steel bar and concrete have good common working state. The crack of pure bending section of beam develops evenly and the quantity is more, and its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are also the largest.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LJQ2014060)
【分类号】:U44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国辉;胡佳星;张锴;汪子鹏;;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6期
2 吴转琴;尚仁杰;洪光;夏京亮;寅志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3年02期
3 赵霄;金凌志;;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预应力损失计算及摩阻力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周先雁;冯新;;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5 熊小林;李金根;李一心;;缓粘结预应力筋摩阻损失的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2008年12期
6 李佩勋;;缓粘结预应力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7 吴转琴;曾昭波;尚仁杰;刘景亮;;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摩擦系数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8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9 张建玲;宋玉普;;缓粘结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建玲;宋玉普;王志刚;;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占飞;胡正伟;曹少朋;王强;徐岩;;固化期间缓黏结预应力梁力学性能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01期
2 肖勇;李斌;毛建国;余双;;大直径缓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J];北方建筑;2016年02期
3 于本田;王起才;孙纬宇;王明文;;缓凝砂浆流动性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6年03期
4 王占飞;曹少朋;徐岩;胡正伟;张子静;王强;;缓粘结预应力钢筋摩擦系数试验[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5 魏东;;超长复杂预应力结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年03期
6 朱万旭;常宇飞;区锡祥;吕娟娟;付委;;预应力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及有限元分析[J];混凝土;2015年11期
7 冯新;周先雁;刘泽亚;;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2015年20期
8 刘泓;曹少朋;王占飞;;缓黏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锚固后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年08期
9 陆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及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5年08期
10 李晓芬;刘立新;张慧鹏;;先张法预应力钢绞线锚固长度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5年1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先雁;冯新;;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2 李佩勋;;缓粘结预应力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3 尚仁杰;吴转琴;喻远鹏;岳彦博;宫锡胜;;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混凝土井字梁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4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5 杜进生;赵益鹏;;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6 丁赞;魏巍;;我国预应力砼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08年01期
7 张建玲;宋玉普;曲秀华;;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幅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于慧敏;王中筑;贾希君;邹安宇;;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天津力神电池扩建项目中的应用[J];预应力技术;2007年05期
9 朱龙;董妍;江南;杜君燕;;预应力钢材回顾与展望[J];施工技术;2007年03期
10 张建玲;宋玉普;王志刚;;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武谷;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的预防及处理[J];桥梁建设;2003年S1期
2 唐诗明;目前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存在的问题[J];铁道建筑;1989年03期
3 赵付安;;谈加大预应力混凝土梁跨度的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年03期
4 孟庆伶;早期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调查[J];铁道建筑;2001年11期
5 沈柏臣,赵治冶,王丽华;预应力混凝土梁鉴定试验及其结果判定[J];铁道建筑;2002年08期
6 邱文亮,姜萌;部分约束预应力混凝土梁分析[J];世界桥梁;2002年04期
7 张战冰,刘伟;如何治理T型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纹[J];吉林建材;2002年04期
8 畅君文,贾辉,姜丽霞;某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事故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5期
9 钱卫;胡世德;薛伟辰;;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计算[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6期
10 申健;张志国;;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玉兰;;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设备的改进[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2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继锋;马新峰;;超长无黏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质量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4 李亮平;林清;周成昀;刘泽宇;罗道荣;陈小佳;张谢东;;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的挠度预控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5 郭晓辉;张新乐;曹海;李砚召;;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6 甘敢;;碎石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中小桥梁中的简便应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7 袁建力;朱烨;胡德虎;;预应力混凝土梁弯矩—曲率基本曲线的简捷算法[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郑文忠;谭军;解恒燕;王英;;带过渡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方法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熊辉霞;张耀庭;司马玉洲;;基于损伤理论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弹性模量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10 叶见曙;鞠金荧;吴文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拓宽的若干问题探讨[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少伟;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瑞鸽;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性能研究及有效预应力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肖峗;预应力混凝土梁超载疲劳刚度退化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谭军;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刘灿;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及预应力损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进洲;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疲劳力学行为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7 张利梅;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延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集;大跨度预应力砼梁设计分析及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昊;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数值摸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3 李龙斌;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美多泽卓;双作用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周博;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刚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刘猛;先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载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袁丽莉;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参数评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乔墩;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原理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9 程守玉;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张国印;后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5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4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