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斜入射下考虑场地非线性、地形效应和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
本文选题:地震响应分析 + 斜入射 ; 参考:《工程力学》2017年04期
【摘要】:基于多源叠加粘弹性人工边界和等效线性化理论,建立了SV波斜入射下考虑场地非线性、地形效应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大跨结构动力响应分析计算方法。该文首先给出了SV波斜入射下非线性场地的自由场等效线性化求解方法,然后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一座5跨连续刚构桥和场地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考虑场地非线性情况下不同入射角、不同地形和不同场地刚度工况下连续刚构桥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桥墩轴力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剪力则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局部地形不规则程度对桥梁结构内力放大效应有所不同,地形变化越剧烈,放大效应越明显;土体刚度对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桥梁结构动力响应有较大影响,土体越软,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越明显。
[Abstract]:Based on the multi-source superposition of viscoelastic artificial boundary and equivalent linearization theory, a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long-span structures considering site nonlinearity, topographic effect and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under oblique incidence of SV waves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equivalent linearization method of free field for a nonlinear site under oblique incidence of SV waves is presented, and then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a 5-span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and sit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NSY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s with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different terrain and different site stiffness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force of pi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ident angle, and the shear forc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ident angle, and the effect of local topography irregularity on the internal force of bridge structure is different. The more obvious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is, the greater the influence of soil stiffness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e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The softer the soil, the more obvious the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effect is.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973项目(2015CB0578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135)
【分类号】:U442.55;U44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彦南;葛德彪;;层状介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斜入射平面波引入新方式[J];物理学报;2008年10期
2 吴松林;林晓东;宋波;;斜入射时声靶的时延偏差及修正方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8年05期
3 赵颖坤,盛美萍;斜入射水下复合结构隔声特性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年04期
4 谷音;江梦霞;卓卫东;陈红媛;;考虑地震波斜入射下河谷地形的大跨桥梁动力反应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尤红兵;赵凤新;荣棉水;;地震波斜入射时水平层状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反应[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6 苑举卫;杜成斌;刘志明;;基于设计地震动的地震波斜入射波动输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7 任琮欣;陈国明;傅新定;杨洁;方红丽;邹世昌;;斜入射低能离子束溅射表面貌相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5年06期
8 申芳芳;权松;邓宇;沈璐;;平行光斜入射光栅衍射现象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曹明;;采用全息光栅作分束器的斜入射干涉仪[J];光学机械;1989年02期
10 巩蕾;吴振森;李正军;;光学表面冗余粒子在离轴及斜入射高斯波束作用下的辐射力[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勇珩;段庆生;裴文兵;吕信;;斜入射激光平面靶耦合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朱福荣;;斜入射下的薄膜器件光学现象研究[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彭水;张明敏;孙开艳;;斜入射激光在水下激发的声波特性实验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4 蒋卫建;方本民;;斜入射时测量谱线波长公式的修正[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安俊英;徐海亭;郑震宇;;近场声全息法测量斜入射材料的反射特性[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裴宁;马琦;王浩;胡文祥;;超声斜入射法检测高阻抗板后缺陷的参数优化[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兆栋;韩志刚;梁奕瑾;陈磊;;斜入射检测大口径碳化硅平面反射镜[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陈立;张燎军;;基于粘弹性边界的地震波斜入射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江帆;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斜入射沉积氮化钛薄膜结构及应力调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李骥;任意斜入射情况下任意劈角的各向异性阻抗劈的UTD解[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浩;地震波斜入射作用下埋地弯管的动力响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郑志法;P波斜入射条件下陡坎地形对场地效应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3 危艳;考虑地震动空间非一致性的大跨桥梁地震反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4 朱重洋;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凹陷地形的场地效应[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5 徐阳秋;斜入射电磁吸波结构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爱娟;层状饱和场地基岩斜入射地震动反演[D];天津大学;2012年
7 张婧;基于斜入射的粘接结构中超声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8 樊永永;电磁波斜入射等离子体一维FDTD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徐海滨;地震波斜入射对拱坝地震反应的影响[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7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