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与斜交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地裂缝 + 地铁隧道 ; 参考:《地质力学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通过进行地裂缝与斜交地铁隧道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地裂缝与斜交马蹄形地铁隧道的动力相互作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地铁行驶产生的振动在土层中各个方向传播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地裂缝对地铁振动具有阻隔作用;地裂缝附近隧道下方土层的振动要比上部土层强烈;地铁隧道的拱底部位相比拱腰和拱顶部位振动响应更强烈。地裂缝未活动时,隧道底部与土体的接触附加压力较大;地裂缝上盘下降时,位于地裂缝附近的下盘隧道底部和上盘隧道顶部与土体的接触附加压力较大。地裂缝未活动时,激振作用产生的隧道顶部和底部的附加应变均较小;地裂缝上盘下降后,位于上盘的隧道顶部和位于下盘的隧道底部产生负的附加应变,位于下盘的隧道顶部和位于上盘的隧道底部产生正的附加应变,且随上盘下降量的增大,附加应变逐渐变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physical model tests of ground fissures and oblique subway tunnels,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of ground fissures and oblique horseshoe subway tunnels under train load is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bration caused by subway travel will attenuate in varying degrees when it propagates in all directions of the soil layer, and the ground crack has a barrier effect on the subway vibration, and the vibration of the soil layer under the tunnel near the ground crack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soil layer. The 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arch bottom of subway tunnel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arch waist and the arch top. When the ground fissures are not active, the contact additional pressure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tunnel and the soil is larger, and the contact additional pressure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tunnel and the top of the tunnel near the ground fissure is larger when the upper face of the ground fissure drops. When the ground fissures are not active, the additional strain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tunnel caused by excitation is smaller, and the negative additional strain occurs at the top of the tunnel and the bottom of the tunnel at the bottom of the tunnel after the falling of the upper face of the ground fissure. The positive additional strain is produced at the top of the tunnel and the bottom of the tunnel on the upper side, and the additional strain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scending amount of the upper plat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57)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ZJ-909) 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2014-ZJ-706)
【分类号】:U45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俄罗斯“愚公”自建地铁隧道[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7期
2 况龙川;深基坑施工对地铁隧道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3 ;国内跨度最大地铁隧道竣工[J];岩土工程界;2002年01期
4 李雪洁;如何解决地铁隧道薄弱环节的防水问题[J];山西建筑;2003年04期
5 张其云,郑宜枫;运营中地铁隧道变形的动态监测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04期
6 朱伟林;徐智华;;顶管近距离穿越运营中地铁隧道的施工技术[J];上海电力;2005年06期
7 张礼杰;张家春;;风险管理在地铁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06年03期
8 黄腾;李桂华;孙景领;岳荣花;;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工程;2006年06期
9 陈东巨;;地铁隧道工程渗漏处理技术[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年04期
10 王海云;;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建筑物的保护[J];科技资讯;2007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群芳;秦家宝;;2003-2011年地铁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事故统计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第一届第三次全体理事会论文集[C];2012年
2 殷德顺;;地铁隧道持续沉降和隧道周围软土的振动流态化[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周希圣;文志云;宋晓波;陈思慧;;运营地铁隧道上方大面积卸载位移控制技术研究[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贺长俊;杜昕;;地铁隧道防水工程的探讨与对策[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青二春;廖少明;方宏强;奚程磊;;地铁隧道上方大面积卸荷下的变形实测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笑星;;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和地铁运营安全自动监测的研究和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梅岭;宋林辉;梅国雄;;地铁隧道基础变形分析与计算[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谢远成;;基于三维激光技术的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数据预处理方法[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李昕;国内首个穿越黄河地铁隧道工程启动[N];兰州日报;2014年
2 迪轩邋燕志华;地铁隧道出现裂缝 南京启动应急预案[N];新华日报;2007年
3 徐金波;我国首条穿越长江地铁隧道开掘[N];建筑时报;2009年
4 记者 章盛莉 实习生 蒋思捷;地铁隧道初现雏形[N];长沙晚报;2010年
5 通讯员 吴敬泽;铁四院设计“万里长江地铁第一隧”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1年
6 记者 章盛莉 通讯员 陈凯 喻奇龙;地铁隧道首穿湘江[N];长沙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蕾;列车荷载作用下地裂缝与大角度斜交马蹄形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周泽林;软土地区开挖卸荷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邱冬炜;穿越工程影响下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关继发;新建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冠兰;地铁隧道变形监测关键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富海鹰;地铁隧道非降水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黄强兵;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傅玉勇;层状场地中地铁隧道对沿线地震动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9 张强;开挖卸荷下既有地铁隧道的竖向变形及其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赵丹;地铁隧道基底溶蚀风化红层动力特性及长期沉降变形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永超;西安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技术与变形数据的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伟;黄土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变形与力学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范洪亮;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地铁隧道监测系统的设计[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周万阳;地铁隧道清洗设备的结构研究和扇形喷嘴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盛越;地铁隧道跨逆断层支护结构抗错动影响分级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谷思念;地铁隧道火灾温度场分布及基于热力耦合的结构损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赵鑫;土质地层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线地层沉降计算方法与控制标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翁木生;东环广场建设对下方已建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及分析[D];长安大学;2016年
9 沈刚;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相互影响机理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10 刘锡儒;岩溶与淤泥组合地层中地铁隧道结构的变形特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99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99385.html